习近平中东续推销中国方案 发展为主拒绝武力

撰文: 郑子健
出版:更新:
习近平极力推销中国方案,但是否能被广泛接受仍是疑问。(美联社)

多年来,对于一众阿拉伯国家,中国如同来自远方的富商,一向只谈石油和经贸投资,对地区安全事务不大过问,中阿关系往往止于生意合作。

本星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事前官方新华社曾放出风声,扬言中国会针对中东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引来多方揣测,习近平此行会否标志中国改变一贯惯例,不当只谈生意的财主,未来将更主动参与区内事务。

于过去几日行程,习近平一行人言行未有出人意表之处,主调还是为“一带一路”铺桥搭路,寄望中阿两地共享经贸繁荣,例如中沙两国签订14项合作备忘录,内容多涉资源开发及基建。实则中方曾提及安全问题,但措辞偏向谨慎,行文不离“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此等大原则,少涉实质议题。

中国方案:输出改革开放经验

直至昨日,习近平于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讲话,所谓“中国方案”才稍见眉目。外界终可由最高领导人口中得知,中国如何理解中东问题,而此复兴大国又认为有甚么解决之道。

习近平指出,“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此因中东乱局的“根源出在发展”。他相信,中东地区可藉经济发展,“让青年人在发展中获得生活的尊严”,如此“希望才能跑赢失望”,真正令其“自觉拒绝暴力,远离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

此外,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找到化解中东矛盾之道,“关键要符合国情”,故此应当由当地人民摸索出路,进而展开对话,“在推进政治解决方案上形成聚焦”,“而非从外部强加解决方案”。

从习近平讲话可知,“中国方案”重点乃输出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以经济发展成果消弭意识形态对立,并坚持以本国实践为进退依据,拒绝不明国情的外人插手干预。

于“一带一路”计划,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目标为“促进中东工业化”。(美联社)

共同出资550亿美元 促进中东工业化

对于中东发展问题,中国可担当向导,通过“一带一路”引入资金和技术,并一尽远邻善意,做和事老“劝和谈”,但习近平强调,中国绝“不找代理人”,也不在中东“搞势力范围”或“填补真空”。暗示即便美国退出中东,中国也不会趁虚而入。此前美国从中东抽身,重返亚太围堵中国,分析认为中国有意填补美国留下的真空,在中东扮演更重要角色。

从前中国只是远方商人,地区任务只是买卖交易,如今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将会藉“一带一路”,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目标为“促进中东工业化”,根治地区乱象。习近平于会上公布大手笔集资计划:设立150亿(美元.下同)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提供100亿商业性贷款;提供100亿优惠性贷款;联同阿联酋及卡塔尔,设立200亿共同投资基金。

中阿两地拿著550亿资本,下一步为开展长期合伙项目。首先是布置“1+2+3格局”:“1”为能源合作;“2”为改良双边基建、贸易及投资渠道;“3”为发展核能、航天卫星及新能源三大高端产业;其次,中国坐拥庞大资金,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和投资协议,充当融资角色,以助巩固区内石油业基础,并开拓钢铁、建材、玻璃等急需产业,实现地区经济“多元化大趋势”。

发展与和解 “鸡与蛋”难题

可是,“中国方案”暗藏“鸡与蛋”难题。

如要锻造经济发展这条防线,首先要缓和意识形态冲突,否则区内军政角力将会摧毁发展大计。有见及此,习近平强调各方要避免互相扣帽子,“不能把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可中东地区不同于中国,并未置于同一政治权威之下,各国要先走出缓和意识形态冲突这一步,实在困难。

现时“治本”计划已蓄势待发,万事俱备,只欠地区稳定这股东风。习近平即于会上提到,支持巴勒斯坦立国,呼吁叙利亚停火,其暂行办法一为提供经济援助,以救急扶危和改善民生,二为设立对话机制,如中阿两地“召开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圆桌会议”;三为加强反恐合作,其中中国会资助执法及警察培训,并联同阿拉伯各国维护网络安全,杜绝恐怖主义传播。

此“中国方案”确建基于中国的成功例子,可正如习近平所言,各国国情相异,发展道路各有不同。单凭上述资助及对话机制,未必能平定漫天战火,开启经济发展大门。中国是否还有后著以稳定局势?我们还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