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梁振英一带一路新瓶装旧酒 蔡英文五大创新勇闯出路

撰文: 傅霾澈
出版:更新:

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宣读施政报告之际,台湾总统大选也进入最后直路,如果不出意外,民进党的蔡英文将问鼎宝座。港台两地近年来均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重拾昔日亚洲四小龙的辉煌,是两地最高领导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梁振英提了超过40次“一带一路”可以看出,他的经济政策的大方向是和大陆进行更紧密的融合,而被誉为“新蒋经国”的蔡英文则认为台湾不应依附大陆,而是打造全新产业,再造经济结构,方有出路可言。两人的思路可谓南辕北辙,至于孰优孰劣,只能留待时间验证。

蔡英文四年前落选后痛定思痛,希望寻求台湾的出路带领台湾人民走出低谷,为此她拜访创科工作室,向年轻创业者请教前线经验,又视察硕果仅存的本地鞋厂,与几代业内人士倾谈,发掘中小企生存之道。于游历过程中,她不忘与各地弱势社群相处互动,记下原住民学校、地方棒球队、猪户菜农等故事,称之为“在地希望”。她在著作《英派》中得出的结论是:台湾惟有以创新科技为本,打造全新产业,再造经济结构,方有出路可言,并提出“五大创新研发计划”。

《英派》强调“在地见闻”,以人间温情传达政纲理念。(黄永俊摄)

反观梁振英,上任以来的政策就是咨询、咨询再咨询,鲜闻他下基层实地走访,因此出台的政策总被批评“离地”。就如今天施政报告提出,将注资10亿港元奖学金,鼓励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港升学。但政策出台之前,政府做过多少调研?沿线国家学生是否对来港升学感兴趣?他们升学之后对于加重香港在“一带一路”角色的作用能有多大?都是一纸空文,令人质疑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效果。至于其他推动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吸引内地企业在港成立企业财资中心等等与大陆经济接轨的内容,更是老生常谈,几乎每份施政报告都会提及,只不过今天放在“一带一路”的包装之下而已。

政纲不只是抽象论证,《英派》想说服读者,假如给蔡英文一个机会,产业再造与数据增长只是手段,她会确保分配正义,各阶层和族群都会分享到经济成果,得以追求幸福。蔡英文用诚意和务实打动了台湾人民,赢下大选只是时间问题。但梁振英的施政报告只能用空洞和乏善可称来形容,与蔡英文相比,梁振英简直可以说是“赶客”。

看过《英派》的人都认为,蔡英文是一个充满自信和情怀的领袖,希望带领台湾人民走出困境,哪怕认识到台湾的经济难以摆脱大陆,仍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务求为台湾人铺设一条新的光明大道。而看完施政报告后,对梁振英的感觉则是既无冲劲也无憧憬,完全依附于大陆而不思进取,面对困境并没有壮士断臂的勇气和决心,港人只能哀叹并继续对台湾投以羡慕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