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科研团队抑郁症研究取突破 两论文获国际期刊《自然》刊登
浙江大学去年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其年龄不到35岁的胡海岚科研团队,已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而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今日亦同期刊发了该团队的两篇论文,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据了解,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发病率达11%,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额每年以百亿美金计。不过,据胡海岚指出,目前的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往往非常缓慢,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只在20%至30%的病人中起作用,这显示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可能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医学界对抑郁机制的了解可能还没有触及其核心。
虽然作为麻醉剂及毒品主要成分的氯胺酮,近年被发现它可以在低浓度下非常快速地内改善患者情绪,并且消除严重抑郁症病人的自杀想法,但要理解它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却是近年来脑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的热点问题。
不过,海岚科研团队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就显示他们已至少在3个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首先他们揭示了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的一个反奖赏中心-缰核的簇状放电方式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全新的快速抗抑郁机制,即通过阻断簇状放电从而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郁。据胡海岚介绍,这一系列研究同时亦阐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全新脑机制,即氯胺酮可以通过阻断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进而释放对下游单胺类奖赏脑区的过度抑制,最终产生快速抗抑郁的疗效。
其次,就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他们又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第三,他们首次发现胶质细胞调解神经元放电方式的特殊结构。据悉,此次胡海岚团队的发现意义重大,他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揭示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对于如何使用新疗法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认知。
据公开数据显示,《自然》杂志的平均拒稿率为93%,且每期只有两三篇科研长文得以发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胡海岚团队能够在同一期连续发表两篇长文来介绍科研成果,被《自然》杂志中国区科学总监Ed Gerstner评价为“非常罕见,令人印象深刻”,而《自然》杂志评审人也对这一系列重大突破给予高度评价。
(杭州日报/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