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界掀“消灭私有制”之辩 联合国官员:不值得评论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的一篇文章被中共党刊转载,文中“消灭私有制”的内容与对吴敬琏、张五常等经济学家的抨击,以及张五常对于此文的回应,都在大陆舆论场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资深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资料图片)

《香港01》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资深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他表示,从专业经济学角度,“这不值得评论”,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而是中国经济中“内进外退”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值得警惕。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应该适度考虑“没有开放的领域是不是可以开放,开放不够的领域是不是可以扩大开放程度”。

张五常与周新城交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一篇题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文章,不久前在中共党刊《求是》旗下《旗帜》栏目的官方微博刊出。这篇文章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现象,不能凝固化、永恒化”,“消灭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尤其是指名道姓地给经济学家张五常、吴敬琏扣上“鼓吹私有制万岁”、“赤裸裸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分子”的帽子,引发互联网上左右派激烈交锋。

张五常则于日前发文做出回应,称经济学上“自私”的概念应放在需求定律的范畴中去理解,只要不是反对“权利的清楚界定、以市价作为决定竞争胜负准则”这两点,其他怎样说都不重要。

经济学家张五常。(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内进外退”

对此,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资深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北京时间2月2日在全球化智库(CCG)组织的一次公开活动上对《香港01》记者表示,从专业经济学角度,“这不值得评论”,混合所有制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

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经济近年来呈现的“内进外退”的趋势,从政策上来说是值得警惕的。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一是贸易开放,二是投资开放,如果“内进外退”的趋势延续下去,“最终的结果不就是没有外资了,不就又回到40年以前了?”

梁国勇所说的“内进外退”,指的是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近几年来大幅下降,让位于中国国内的企业与资本。在21世纪前十年,外资企业曾在中国经济中占比达三分之一,目前已下降到五分之一。从表现上来看,一是很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参股中国金融机构的外资金融机构已经退出或被卖掉,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也大幅下降;二是一些外资企业硬性地从中国市场退出、撤资,“没有系统的资料,但有一些案例”;三是很多外资企业在各自的产品、行业中市场份额明显降低。

经济学家周新城。(网上图片)

公平与不公平竞争

他指出,“内进外退”在政策层面有两层内涵:

一是中国的民族经济确实强大了。国有企业在垄断行业成为主导,民营经济在竞争行业、特别是在新经济领域成为主导,外资企业面对这样强有力的组合,出现了明显的撤退。“这里面的正面意义是民族企业在崛起,竞争力在提升。这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自己家门口、自己家院里打败了跨国公司,才有可能到别人家门口和跨国公司进行正面的较量。”

第二层内涵则包含著一定的忧虑:在国企、民企、外资这样的三元生态系统中,外资这一元有它存在的重要性,外资企业的“退”,是不是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这里有没有受政策的影响,有没有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毕竟外资企业在混合所有制结构中,对中国经济具有学习、借鉴的长远意义。

吁扩大外资影响力

在梁国勇看来,外界很多时候热衷于讨论“国进民退”的话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为“四万亿”等强刺激措施,客观上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国进民退”,但更应该警惕的是“内进外退”。

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历史节点,应该重申外资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外资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而且应该以非常积极开放的姿态扩大外资的影响力”。梁国勇特别强调,并不是说在外资想“退”的时候非要推著它“进”,而是应该反观自身,“没有开放的领域是不是可以开放,开放不够的领域是不是可以扩大开放程度?”

他还特别提到了几天前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财办主任刘鹤的演讲,“刘鹤先生特别提到中国可能会在产业开放领域有新的举措,我认为在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时间节点,这样的表态是特别重要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