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回顾】中国变革之年 哪些人哪些事留在记忆里?
2017年对中国来说,是改革如箭在弦的一年,执政党中共于10月完成领导层换届,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确立权威地位,年底中共中央已就来年经济政策定调,透露重大转向。其实单就过去一年,随著传闻接班人孙政才落马,前首富王健林急卖资产,标志中国政经生态已悄悄变化,国家治理体系正密锣紧鼓寻觅新路向。
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
毋庸置疑,中共十九大为2017年中国头等大事,习近平完成第一个任期,成功连任之余,大会更将“习思想”纳入党章,确立其最高领导人身份。其政治能量更体现于政治局组成,一反过往惯例,有的未届退休年龄即告“出局”,如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有的连跳几级直接“入局”,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此等人事安排皆反映习近平在党内大权在握,具备足够实力指挥党政系统。
按中共官方说法,集权是为了有所为,而有所为实例之一即为“反腐”。反腐至今已5年,再喊这口号却不只是老调重弹,孙政才倒台象征中共正调整打贪方向。官方直言孙政才最大罪名为“违反政治纪律”,“团团伙伙”结党营私,引伸至权色和权钱交易,进而以此为例,指出“政治巡视”未来将为重中之重,由此杜绝经济腐败温床。制度设计亦有相应配合,巡视组进驻各级机关,有关条例亦已在年内修订,确定巡视组权责范围及工作方式,贯彻“制度化”方针。
经济必须防范“灰犀牛”风险
十九大报告列明,中国已解决温饱问题,民众转而要求“美好生活”,包括司法公正、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洁净生活环境等等。如无意外,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超出官方预期6.5%目标,不过中共显然未有松懈,自年中起不断发出“灰犀牛”警号,坦言必须应对各种慢性危机,特别是房地产及金融风险。十九大过后,新一届政治局即定调来年经济政策“稳中求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这种居安思危不只体现于消极一面。
今年4月官方宣布成立河北“雄安新区”,既疏导首都北京人口,也吸收其医疗、教育及创新资源,志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群,与上海浦东及广东深圳鼎足而立,带动全国经贸未来数十年发展。另一边厢,中共亦探索“新型政商关系”,今年7月传闻当局不满万达集团举巨债以投资海外,迫使其变卖数以百亿元计资产,其后王健林带头宣传官方“精准扶贫”计划,获内地各大富豪响应,马云、马化腾、许家印等等斥巨资发展贫困地区,由地方人才培训至产业重整不一而足,印证中共能够发挥强大动员能力,来年继续推行施政方针。
中印洞朗危机“化险为夷”
过去几年纠缠于南海风波,2017年中国外交也不太平静,最为瞩目当为年中洞朗危机,解放军与印度军队在边境对峙逾两个月,可是北京最后“化险为夷”,在9月厦门金砖五国峰会前夕交涉成功,双方撤军而印度总理莫迪如期赴华。北京今年亦在“一带一路”上施展危机管理能力,例如著手解决缅甸民族冲突,在缅北安抚民族地方武装组织,又与缅方商讨如何妥善罗兴亚难民,一为稳定近邻局势,二为确保中缅能源及交通基建项目如常推进。
除了金砖峰会,中国今年亦在特朗普访华之行展示主场外交实力。特朗普作为“非典型”美国总统,由去年竞选时已扬言要教训中国,在对华贸易逆差及朝鲜核问题“维护”美国利益。为应付华府挑战,从中方招待特朗普方式所见,显然是“以柔制刚”,给予这位电视真人骚明星“国事访问+”规格,签订对美2500亿美元天价订单,年内更对朝鲜步步进逼,与美国联手加强制裁,触及平壤石油进口及矿物出口之类经济命脉。因此纵使白宫易主,中国仍能维持多年来对美“斗而不破”格局。
“驱逐低端人口”惹反思富强何价?
2017年美国《时代》杂志曾封面标题“中国赢了!”,是否言过其实见仁见智,如果实事求是,2017年中国面对内外挑战,确实是站得住走得稳,中共统治中枢稳定高效,政经改革伏线已逐一埋下,人和地利可说已紧握在手,只待一举策动。惟独外交天时难以预料,特朗普访华后不改炮轰本色,依旧威胁要对付中国,华府善变不定加上朝鲜核威胁未减,会否阻挠中国对内改革进程尚属未知之数。对此就过去一年所见,至少北京证明自身有能力驾驭突发而复杂局势。
中国政经发展稳步向前,进步趋势未见停顿,不过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病逝海葬后,其妻刘霞在未遭起诉或定罪下,继续为当局监视软禁,各种纪念刘晓波活动遭打压,参与者被捕,不禁令人深思值此国势正隆,执政者是否应该广开言路,对异见采长补短,以促进治理体系合理演变呢?这不只关乎上层政治建筑,影响所及还左右平民日常生活安稳。
年底北京大兴区发生火灾,死伤枕重,触发市政府以清拆违规建筑为由,大规模赶走外地人口,社会舆论以至官媒一致明批暗讽当局缺乏妥善安排。“低端人口”无疑成为年底最触动人心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