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七常委】王岐山的“接班人” 剖析中共新“党鞭”赵乐际
10月24日,中共新一届中纪委名单出炉,王岐山不在其中,而现任中组部部长赵乐际的名字却在名单中出现。分析认为,在25日将宣布的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单中,赵乐际将接替王岐山成为新一任中纪委书记。作为新“党鞭”,赵乐际能否像前任的王岐山一样肃清党内的腐败分子,并完成王岐山遗留的“任务”,实现中国反腐走向“制度化”,无疑是十九大会期后值得关注的焦点。
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宣读的报告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伟大工程”就是中共一直在推行的“党建”,被习近平视为实现其他目标的保障。而要实现这个“伟大工程”,过去5年王岐山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作为继任者的赵乐际,则被认为将要继续这一重任。
从中组部到新任反腐“掌门人”
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到政治局常委兼中纪委书记,在赵乐际之前,十七届政治局常委贺国强也是这样升迁的。2002年,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被提拔为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负责中共党组织工作,成为中央书记处中最有权力成员之一。5年后入常并掌管中纪委,成为中共最高权力集体的一份子。
有分析认为,从综合因素考量,赵乐际并非“入常”排名靠前的人选。但赵乐际在主持组织部的5年时间,对中共高干以及官僚体系的熟知度,无疑是他晋升中纪委“掌门人”的重要砝码。当重庆市委原书记孙政才被宣布落马时,就已经确定赵乐际“入常”的可能性。
尽管赵乐际“入常”的话题,忽热忽冷再成为“大热”,但由他直接接手中纪委,还是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意外。舆论认为,赵乐际从中组部到中纪委的优势明显:熟悉中共高干的状况,又了解官僚系统的运转,更有调整的经验。
另有分析指,习近平认同王岐山“铁腕治党”的政策,赵乐际在中组部的表现,在习近平的眼中可圈可点,而十九大的人事布局过程中,赵的贡献可谓不少。毫无疑问,习近平开启的未来5年的“新时代”中,需要这样的“了解自己用人观”的官员来掌控中纪委,约束中共的各级官僚。
政治优势明显
在中国政坛中,虽然中共从未公开承认过“七上八下”的潜规则存在,但“年龄”的确是同级官僚之间竞争的优势之一;赵乐际在新晋的几个常委中具有年龄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一个政治优势。事实上,在政治资历方面,赵乐际虽不及习、李等人的“履历完美”,但并不缺少必要的仕途历练,在地方任职时,他有管理地方经济的经验,而舆论对其并无太多负面的评论,这些都是赵乐际在众多入常的候选人中晋级的政治优势。
1990年代,赵乐际曾任职青海省商业厅厅长,其后出任青海省省长助理、兼省财政厅厅长,副省长;2000年,赵乐际以42岁的年龄,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省长。2003年8月,晋升中共青海省委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在青海工作近三十年后,2007年3月,赵乐际出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并于2008年1月起,担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最年轻的省委书记”的政治标签,对中共官员来说确是个“加分位”。而赵乐际成为组织部部长后,掌管中共官员升迁调动、考评官员政绩,其政治优势亦愈发明显。
新“党鞭”的历史使命
王岐山是习近平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第一个任期内忠诚的政治盟友,两人联手完成持续多年且波及面极广的反腐运动。他在中共十八大后扮演中共“党鞭”的角色。在这期间,中组部长赵乐际亦全力支持“习王联盟”对党内“不遵守党内规则者”的打击策略,从而赢得习近平的认可。舆论认为,赵乐际在过去的5年时间的表现,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合格的执行者。
一方面,赵乐际要继续在延续中共在反腐问题上的“压倒性”态势。王岐山掌控中纪委的5年,帮助习近平完成第一个任期内的反腐整肃行动,这让中纪委成为执政党内部最具威慑力和最有实权的部门。赵乐际晋升中纪委书记,意味著将接替王岐山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得力助手之一——在习近平的第二个任期内继续肃清党内的腐败分子以及诸多“篡党夺权者的余毒”。
另一方面,赵乐际还要完成王岐山遗留的任务,实现中国反腐走向“制度化”——从明年两会开始,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将全面运行,中共宣称,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制度,将是由运动式的反腐转为制度化反腐。而赵乐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某种程度上,王岐山的强力反腐是习近平“强人政治”的延伸。十九大上,赵乐际成为新晋常委,作为新“党鞭”,能否像前任王岐山一样,强势地确保执政党党内纪律性和“政治规矩”的严肃性,无疑是十九大会期后,值得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