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吁改称慰安妇为“性奴隶” 官方对历史问题不再失位?

撰文: 张心怡
出版:更新:

关注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片《二十二》,本月14日在内地公映后,引起极大反响。内地女性媒体《中国妇女报》昨日(21日)撰文称,“慰安妇”就是供日本军人发泄性欲的性奴隶,而该词在日语中使用等于否认日军罪行,甚至被宣扬为一项崇高的爱国行为,应正名为“性奴隶”。
《中国妇女报》由全国妇联主办,而后者1949年由中共成立,具有准官方性质。

《中国妇女报》呼吁改称“慰安妇”为“性奴隶”。(《中国妇女报》图片)

《中国妇女报》的文章指,要明白“慰安妇”的不恰当之处,需要先明白其历史:二战时,日本建立“慰安妇”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抚慰战败或对战争恐惧的士兵”,在军国主义的蛊惑下,男人为了国家牺牲,女人为了战士献身,日本妇女充当“慰安妇”被洗脑成一项崇高的爱国行为。而在日本的《广词苑》中,“慰安妇”一词是指“随军到战地部队,安慰过官兵的女人”

文章续指,战后多年来,日本政府和天皇曾对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充当慰安妇的受害妇女,表示出不同程度的谢罪和赔偿意愿,唯独对中国20万受害女性,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态度。

《中国妇女报》1984年由全国妇联创办,获邓小平题词,是唯一一份全国性的女性报纸。而全国各级妇联与工会、共青团一样,受各级党委领导的群团组织,属于准官方组织。而这种更改称呼的呼吁由这样一份准官方报纸发出,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著在国家层面上持续缺位的慰安妇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讨论空间。官方也有意愿在慰安妇历史问题上做出反思与检讨。

 《二十二》:拍摄时22名幸存者 上画时仅余8位

导演于2014 年拍摄《二十二》时,一共走访22位幸存慰安妇,惟电影将近上映前又有一位受访者去世,现时只余8位幸存者仍活于人世。(《二十二》海报)

纪录片《二十二》采访了22位尚存在世的慰安妇,片中并无旁白,亦无任何历史画面,仅以一段段的采访,串联出她们的生存现状。《二十二》本不被看好票房,没想到上画后好评如潮,只用5日时间,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

该片亦是中国首部公映的慰安妇题材影片,恐怕也是最后一部:因为在2012年拍摄时,有22名幸存老妇,而在上映前,仅余下8位。

有网民留言指电影情节平淡写实,见到受访者对住镜头笑展现乐观一面,倒令自己感难受及感动落泪。(《二十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