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专家:给未来复活留下希望
2017年5月10日晚,中国国内出现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因肺癌去世的展文莲,她的身体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在她去世前,她和家人签署相关文件,成为第一个由国内机构实施人体低温保存的志愿者。
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下简称低温研究中心)也因此成为首个进行人体低温保存手术的中国机构。据悉,该机构位于山东济南,2015年由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投资成立,致力于开展组织、器官和人体低温保存、复苏和器官功能维持等低温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
死亡后逐渐降温 转移至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根据手术记录,5月8日凌晨4时,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病房中,展女士被宣布临床死亡,结束49岁的生命,在病房外待命了四十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10分钟后,经过注射抗凝血药物,启动呼吸机和心肺维持设备等处理,展女士被等候在旁的救护车转移至低温研究中心,进行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
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女士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红星新闻》引述主刀医生阿伦(Aaron Drake)表示,使用冷冻保护剂替换掉血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在冷冻时会产生冰晶,破坏组织形态;而在不同温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则是为了降低在降温过程中冷冻保护剂可能产生的渗透压损伤。
最终,展女士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法律方面仍然空白
据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团队介绍,展女士手术和保存的费用超过一百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后期保存中可能产生的维护等其他费用。但因为是首例,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支出费用由银丰生命科学基金会承担。
截至目前,人体低温保存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件非常超前的科学研究探索,一些操作也面临著伦理争议。比如为抓紧时间保持组织器官活性,避免细胞凋亡,相关的灌流以及降温手术是在患者被宣告临床死亡后进行的,也就是呼吸和心跳停止后。此时,人体相关器官仍在进行代谢活动,大脑活动也还在进行。
另外,中国法律和医疗规范方面目前在人体低温保存方面处于空白,相关研究能够开展,法律立脚点在于“对捐献遗体展开科学研究”。以展女士的手术为例,首先是由丈夫桂军民作为亲属签署遗体捐献登记表,将遗体捐献给拥有遗体研究资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该医院再以科学研究的名义邀请银丰低温医疗中心对人体保存展开合作研究。
国内仍处于研究范畴 未有商业化打算
银丰生命科学院负责人贾春生指出,目前人体低温保存的项目属于严格的科学研究范畴,没有将其商业化的想法。他称,目前的技术再先进,也是基于人体保存方面的,至于人体的复苏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仍然有限,“要商业化,至少也要这两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吧”。
“对于展女士的情况,应该理解为她是将自己捐献出来用于探索人体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她的家人也深刻明白项目本身的风险以及失败的可能,她献身了科学事业,也因此收获了未来复活的一个希望。”贾春生说。
仍未有人成功“复活”
据了解,人体冷冻技术目前仍然是一种试验中的医学技术,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一般在摄氏零下196度以下 / 华氏零下320以下)的情况下保存,并希望可以在未来通过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第一个法律上认定死亡后身体被冻存的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Hiram Bedford,他在1967年因癌症去世,遗体死后被冷冻至今。
截至2014年,约250遗体在美国冻存,1500人安排自己死后冷冻保存,但目前仍未有人在冻存后成功“复活”。很多专家认为,涷存令人起死回生机会是零,因为心脏和肾脏等器官从未成功在冷冻和解冻后复活,更何况是整个人和大脑。他们相信,冷冻过程很难避免对人体造成永久损伤。
(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