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费拍跨性别者题材电影 导演:性小众真实存在却不被理解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在北京,中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一班学生拍摄了一套名为《逃离》的电影,近日在学生中放映。整部影片从编剧、拍摄到表演、制作,全部由这班学生完成。电影讲述一名跨性别者的故事,由于题材敏感,在师生和家长间引起热烈讨论。

“跨性别者”指的是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不认同自己生理性别的人。(网上图片)

据了解,《逃离》讲述一名跨性别(transgender)高中生对自我性别的探索。“跨性别者”指的是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不认同自己生理性别的人。剧中主角张望安是一位高中男生,但心中总觉得自己应该是女生,而且他会在家长不在家的时候穿裙子、化妆、涂指甲油。

剧情大要是,高中男生成泽热心善良,曾在张望安小时候被同学们嘲笑“娘”的时候出手相助;长大后因为一次打赌,他在微信上与假扮成女孩“安琪”的张望安成为好友。然而,成泽真实身份暴露,与及女孩叶梓琪的爱慕,让张望安陷入两难。同班同学顾筠将一切看在眼里,她希望能帮助张望安认清自我,鼓励他做最真实的自己。经过探索路上的挣扎,张望安最终认识到自己是一位“跨性别者”,喜欢男性。

制作团队由37名学生组成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人大附中国际部高三毕业生胡然然。她表示,性小众(LGBT)真实存在,甚至她的朋友中也有属于这一群体的人,但现实中很多人不理解他们;加上受到2016年中国跨性别者纪录片《有性无别》的启发,让她决心拍摄这一特殊题材的影片。

影片的制作团队最初只有胡然然和她的3个同班同学,后来扩大到人大附中高一到高三37名学生。主要拍摄者在高二下学期完成大学申请准备后,就开始投身拍摄这部影片,而这75分钟长的影片,几乎耗费学生们高三整整一年时间。影片中7成场景取景于人大附中校园,由于没有任何经费,所有设备器材以及服饰等,全部由学生自备。

剧本创作也是一项大挑战。为此,胡然然研究许多相似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包括《有性无别》、《丹麦女孩》、《男孩别哭》等。除此之外,她还找到跨性别中心,开始不断接触跨性别者,参加中心的讲座,和讲师不断交流、反复修改剧本。

剧中扮演跨性别主角的演员张宇歌,也是人大附中的高三毕业生。他本身是一位男生,电影中却有许多女装镜头,为了更好地传递跨性别者的特征,他必须表演出最能体现女性的一些细微动作,包括涂指甲油、把散下的头发拨到耳后、侧著头凝望窗外等。虽然他觉得有点尴尬,但并没有任何排斥,反而担心本身并不是跨性别者的自己,未必能够扮演好这个角色。

电影在校园内取景拍摄。(北京青年报)

校方:题材敏感,不宜在学校电影节放映

据主创团队成员介绍,虽然未能在全校展映,但人大附中国际部的教育环境还是为这“敏感电影”提供很大空间。电影中不少内容,直接取材于他们真实的课堂环境,包括心理课上谈及性小众、写《霸王别姬》观后感,以及学生生活和情感经历。

电影在师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同学佩服主创团队的勇气,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学生“承担起了原本应当由成年人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少人在影片放映后的交流会上讨论,有“跨性别者”的父亲表示,自己陪同女儿看这部电影,让他开始了解这个群体,也能从片中看到女儿可能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不过,由于涉及恋爱和性小众,电影没能通过校方审片要求,入选人大附中的官方电影节。主创团队表示,“审片时,老师给我们的答复是,认为题材太超前了,不适合在电影节展映。”

不少家长也抱持不能接受的态度。据多位学生反映,多数家长并不愿和他们谈及和讨论性小众的话题。亦有家长认为高中生并不能准确描述这个群体的生活,对于整个影片的抑郁气氛表示不屑。“这群人本身是心理扭曲的。”有家长如此说,更认为他们需要接受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