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金属战│由矿产投资到垄断矿物加工 中国早着先机领跑?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估计,在17个种矿物中,最关键的将会是锂、镍、钴、铜、石墨和稀土。有专家认为,中国除了掌握其中的大量稀土资源外,同时还垄断矿物的加工环节,使得中国在全球关键金属的资源争夺竞赛中,掌握了较其他国家更多的优势。
此为“关键金属战”专题系列之二

提到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许多人第一时间或会想到稀土(Rare-Earth Element,REE)。稀土是非常珍贵的战略资源,由化工、电子、电动车、再生能源、医药,再到军事领域等,均属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为世上稀土资源储量、产量最多国家。2020年全球稀土储量为1.2亿吨,中国稀土探明储量达到4,400万吨,稳居全球之首。

过去十年,中国积极开采且有效布局稀土产业,配合近年不断强化的“一带一路”倡议计划,掌握了不少非洲重要矿产开采权,进一步稳坐稀土大国的宝座。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境内虽只拥有世界36%的稀土储量,惟其提炼后的金属出口却占全球70%;而且在稀土加工和处理方面,中国更是位居主导地位。在未来几十年,再生能源、电动车以及5G产业的发展,稀土需求将不断翻倍,届时中国的话语权势必更大。

稀土业界将全国所有稀土采矿和冶炼分离企业归并成为两大集团,图为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在江西赣州成立。(新华社)

此外,为了确保相关的优势地位,中国近期宣布成立“中国稀土集团”,属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国稀土产业自2003年起已先后经历三次大整合,一步步减少公司数量及扩大公司规模。在最近一轮重组中,业界将全国所有稀土采矿和冶炼分离企业归并成为分别以南北为基地的两大集团,以进一步强化了北京在这一重要战略资源领域的控制。

最大优势在垄断加工?

稀土以外,其实中国目前还是全球主要的精炼钴生产国。虽然刚果钴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二以上,但中资公司亦拥有或投资该国绝大多数大型钴矿。此外,中资企业近期大手笔投资印尼镍矿,再次引起各国关注。

中国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宣布,扩大在印尼高冰镍业务,将与新加坡RIGQUEZA国际公司合作,投资总额达12.6亿美元,在印尼投资年产4万吨高冰镍(高冰镍是镍精矿经电、转初级冶炼而成的镍、铜、钴、铁、硫金属硫化物的共熔体)的流水线。这是两间公司的第二度合作,去年双方曾签署另一项年产6万吨高冰镍的合作项目协议。据统计,印尼约七成出口镍皆流向了中国。

中国电动车市场持续扩大,对镍、锂的需求将大幅增加。(Getty)

镍可以用来增加电动车电池能量密度,从而提高行驶里程。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预测,受电动车市场持续扩大的影响,至2025年和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的镍金属需求量将分别增至2022年需求量的约两倍和六倍。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几年大幅度扩张海外矿产投资规模。据内地矿业杂志报道,截至2017年,中国投资海外矿山资源总规模,经已达到惊人的18,000亿美元,相信之后几年的规模会更高。

有份撰写《关键矿物在向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报告的IEA分析师金泰润(Tae-Yoon Kim)表示,到2040年,全球对各种关键金属矿物的需求将迅速增加。他分析了在开采和加工这些矿物的领先国家,指出虽然在开采方面多个国家均有优势,如钴大多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镍来自印尼、锂来自澳大利亚及玻利维亚、铜来自智利、稀土来自中国等;然而,垄断所有这些矿物加工的只有一个国家,就是中国。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加上关键金属的全球布局,令国家得以取得领先地位。(Getty)

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中心金属和矿业主管Kwasi Ampofo认为,目前中国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可以从这一变化中受益,“如果中国决定通过其加工厂将俄罗斯的稀有金属生产输送到其他国家,然后将其产品出售给其他国家,那么中国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稀土优势降、锂需求大

所谓知己知彼,中国在关键金属竞赛中掌握优势的同时,不可忽略自身的潜在困难和挑战。首先,中国经过多年来高强度开发,稀土资源迅速消耗。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显示,中国的稀土储量于2016年的时候还有5500万吨,但到2020年经已跌至4400万吨,其储量的全球占比因而由近50%下降至约36%,未来占比将持续下降。

中资企业近年在全球投资各类稀有矿物矿场,图为津巴布韦马斯温戈省的比基塔锂精矿。(新华社)

由于稀土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真的稀少,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这些最初被认为稀有的元素其实在地壳中“相对丰富”。近年来,世界各地在洁净能源的推动下出现稀土探矿热,从南美、欧洲、非洲到亚洲都有新的稀土矿藏被发现,其中很多已处于开采阶段。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已撰文指出,随着中国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其它国家新稀土资源的发现,世界稀土资源储量格局已经发生改变,“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已逐渐减弱”。

另一个难题是急需增加国内锂产量。锂是制造可充电电池的主要材料,用于手机和电动汽车。随着中国近年发展成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国,对锂的需求亦不断增加。现时,中国虽是锂盐加工大国,惟锂资源却高度依赖进口。

2019年国内利用自身的锂资源加工的基础锂盐仅为6.5万吨,其余锂精矿依赖进口,共进口172万吨锂辉石精矿,且进口矿石主要都来自澳大利亚。国内有意见认为这方面的情况或会造成“卡脖子”的风险,一旦某些外部因素导致国内企业持股矿场停止供货,国内锂矿供应势必会出问题。

中企近期助推印尼镍产业升级,图为印尼东南苏拉维西省的镍工厂。(新华社)

还有地缘政治的风险。例如,去年在铝和铁矿资源丰富的西非国家几内亚发生军事政变,或影响该国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盟友、中国在当地的铝土矿进口和开采以及大型铁矿石项目等;近年秘鲁南部的一座大型中资铜矿也在当地引起争议,曾多次引发抗议和围堵活动,对中资企业在当地的开采工作亦构成一定影响。

最后是其他国家积极投入竞争。美国国务院早前宣布,将与主要伙伴国家创建了矿产安全伙伴关系,以确保稀土、锂等关键矿物供应链安全,抗衡中国。

幸而,得益于北京在关键金属问题上的早着先机,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优势依然明显,长远或有利国家在这场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