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 Depp与Amber Heard官司后:不能漠视的家暴与性别问题
荷里活影星尊尼特普(Johnny Depp,强尼戴普)与前妻安芭赫德(Amber Heard)离婚后互控诽谤的官司,经过六周审讯后上周三(6月1日)终有判决。虽然两方都各被裁定诽谤罪名成立,但尊尼特普所获赔的金额远高于安芭赫德,男方一如外界所料胜出官司。但这件名人夫妇家暴诽谤案,由曝光到裁决都成为全球民众的讨论对象,对社会的影响亦不能漠视。
“六年后,法庭(陪审团)还我清白,我由衷致谢。”尊尼说。五男二女陪审团一致裁定安芭赫德2018年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对前夫尊尼特普作出不实指控,须赔偿1,500万美元;而安芭赫德反起诉尊尼特普的三宗官司之中,只有其中一项诽谤罪成,只获赔200万美元,远低于她所索偿的一亿美元。安芭表示计划上诉。
是次官司舆论之大,除了基于两位作为荷里活一线影星的名气、啜核的情节,还有因今次审讯有网上直播,让审讯细节都一一尽现于大众眼前。而过程中引发的“网络审判”也成为明显现象,大众都在网上发表意见、表态或是分析案情。TikTok上带有“#JusticeforJohnnyDepp”(#还尊尼特普一个公道)标签的视频,观看次数竟多达188亿次,“#JusticeforAmberHeard”(#还安芭赫德一个公道)标签的视频,观看次数只有6,820万次,;“#AmberHeardIsAPsychopath”(#安芭赫德是个精神病患)、“#Amber Turd”(#安芭大便)等Twitter标签也持续高居顶流。
此场官司的导火线——在《华盛顿邮报》题为“我站出来向性暴力说不:正视我们的文化愤怒,这需要改变”(I spoke up against sexual violence — and faced our culture’s wrath. That has to change.)的观点文章,安芭赫德没有点名指摘尊尼特普,但自称是“代表家暴受害者的公众人物”,并自称曾遭受性暴力,自己亲眼见证到机构如何保护一些施虐的男性,在#MeToo运动揭示了这种权力如何在各类机构中发挥作用。
这文章一出,安芭赫德旋即获得社会一面倒的同情和支持,包括一众MeToo支持者。在2020年,二人在英国的诽谤官司,尊尼特普控告《太阳报》在报道中称他为“打老婆的人”(wifebeater),法官最后裁定,尊尼特普在二人婚姻关系之中,反复袭击安芭“基本上是真确的”,判尊尼败诉。
迷因、机械人帖文、直播审讯下的网络审判
但随着诽谤案在美国维珍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Fairfax)法庭开审,加上审讯过程全球直播,让更多两人婚姻期间的细节曝光,不少安芭的证词及指控都被尊尼一方所提出的证据所推翻,舆论反倒向支持尊尼特普。耻笑及羞辱安芭的各类贴文、影片及迷因,展示其丑态及失控表现。不论极右的厌女者、自由派、女权份子,还是尊尼的狂热粉丝都连成一线声讨安芭,当中不乏恶意、失实的批评。而且这些贴文及改图不少都是嬉笑怒骂,只求欢乐,不问实情。
更令人惊讶的是,社交媒体上有一定比例的贴文为“机械人帖文”(bot post),并非来自真人帐号。研究网络假资讯的以色列公司Cyabra追踪了有关尊尼与安芭官司数星期,形容结果令人咋舌,竟然有近11%有关这场审讯的讨论是由假帐户带动,而一般而言这比例只有3至5%,而11%如此高的比例,只有一场大选才能比得上。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在支持尊尼的机械人帖文之中,最多人转发的一则竟然多达近二万次,转发的多为一些男权主义者及极右份子,志在透过抺黑安芭去打击一些对抗施暴者的妇女。
美国新媒体Vice报道,右翼政治评论员Ben Shapiro的保守派媒体Daily Wire花费近50,000美元在Facebook及Instagram落广告,内容大多数都是诋毁安芭。无可否认,审讯背后不少人或团体都在利用这单官司带风向,攻击MeToo、女性主义或左派人士。部份安芭及MeToo的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场“数字时代的猎巫”,裁决把MeToo运动过去数年的成果都推翻。
尽管随着案件审结,似乎真相及答案已获揭终。网络狂热、真假狂喧纵是令人看得眼花缭乱:同情安芭或支持尊尼的,不同派别人士打着的旗号各不一样,但核心离不开的应是两大问题——如何让MeToo运动更好地走下去?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家暴受害者?
大众欲为“真正”受害者贴标签
家暴问题之所以难被揭发,难以启齿,本身就是关在家门里的事情,受害者不分男女,既可以涉及肢体上的暴力、性暴力,乃至精神暴力。我们不应把家暴问题与女权主义划上等号,此案提醒我们的正是,不论男女,权力阶级也可成为家暴受害人。
在美国,每年遭受“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的女性估计达660万人,而或者更令人惊讶的是,遭受IPV的男性亦有580万。社会通常直观地把家暴联想到是女性一方受虐。但这并非全然,因为IPV的案例中其实不少为双向暴力(bidirectional violence)。这种暴力关系亦非只限于异性恋伴侣。
双向的家暴
然而,在英美两宗诉说的庭上证据均显示,尊尼与安芭在婚姻期间均曾暴力相向,而且只有明确证据指向女方施暴,安芭却拿不出实质证据指出男方曾施以暴力或性暴力。在观看网络审讯的过程中,许多人会倾向寻找“谁对谁错”,欲为“真正的”受害者或施虐者贴标签。
的确,部份IPV案例都是单向性质的(unidirectional),意指其中一方向伴侣施以暴力,不过,在尊尼与安芭的官司中,证据显示双方在关系里都曾向对方施暴。在2012年一项有关家暴的统计调查发现,大约五分之三的IPV案例中都属双向施暴的性质。下一个问题就是,就算是双向施暴的性质,是否存在一方主动施暴、一方自卫还击的情况。然而,在此单官司之中,未有足够证据证明通常是哪方“主动”或“自卫”之下发生暴力,因此未能判断。
尽管安芭很可能的确在关系中曾受暴力对待,在现实或网络上都受到严重攻击,甚至死亡恐吓,在庭内泣不成声,在网络上却换不到大众的同情。而且在网络的回音墙里,人们都倾向忽略细节与真实证据,加深对当事人的歧见。
由于安芭在《华邮》的文章以MeToo运动之名控诉,也使MeToo运动成为部分人(极右、男性主义者)的攻击目标。这显然是危险的,性侵或是家暴的受害妇女或因害怕被报复、反告而选择沉默。不可否认,一些拥有社会地位及财力的男性更具有资源以诽谤提告,变相让受害者噤声。因此,MeToo运动不可无疾而终,社会更应正视或同情的,是被忽视的性侵受害者、暴力受害者、家暴受害者,不应因此单一案件,以有色眼镜看待MeToo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