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披肩V.S. 穆斯林头巾:印度校园成民族主义战场
自今年初以来,南部卡纳塔克邦(Karnataka)数间学校以教育部指引为由,拒绝佩戴头巾的穆斯林女生进入校园,引发的学生和家长示威持续至今,而披上藏红花披肩的印度教徒的学生则在校园内外,穆斯林学生对峙、气氛紧张。邦内所有高中由周二(8日)起需停课三天,示威更蔓延全国各地及邻国巴基斯坦。此次争议再度反映总理莫廸近年挑动国内宗教民族情绪的恶果。
今年初,卡纳塔克邦一间公立高中的几名女学生要求戴头巾上学遭到校方拒绝,称学生都应遵守校服政策。
穆斯林女学生开始在校门外举纸牌抗议,其后反头巾禁令的运动逐渐扩展到其他高中和大学。另一边厢,由于当地一所大学准许女学生戴头巾进学校,激起信奉印度教的学生不满,他们披起印度教特式的藏红花披肩(saffron scarves)反制,示威双方斗喊口号,并互有推撞、掟石,需由警方分隔开。
有穆斯林女学生表示,她从小就佩戴头巾:“对我们而言,头巾不只是一块布那么简单,它具有信仰上的意义”。反对的印度教学生则指:“学校并非宗教场合,如果穆斯林学生硬要戴头巾,那我们也要穿上披肩。”
卡纳塔克邦政府上周六便指引校方,“不得穿著扰乱平等、正直和公共法律和秩序的衣服”,而卡邦教育部长B.C. Nagesh亦表示,校园内应同时禁止佩戴藏红花围巾和头巾,他还称,学生们是被“不法分子”煽动抗议。然而,宗教服饰事件持续发酵,特别在卡邦沿海城市乌杜皮(Udupi)和以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其他地方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2月8日,当地政府因应持续升温的抗议活动,经已下令当地所有学校和学院关闭三天。
当地高等法院目前正在审理一宗由当地学生提出的诉讼,起诉人指,戴头巾是宪法保障的基本宗教权利,案件目前仍在审理当中。
头巾之争属政治炒作?
卡纳塔克邦人口超过6000万,是印度十个人口最高的邦之一。该邦是印度的信息工业重地,其首府班加罗尔(Bengaluru)有“印度矽谷”之称。
卡邦目前约有83%人口为印度教徒、12%是穆斯林,穆斯林人口占比跟印度全国相若。而“头巾之争”在印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占比少的穆斯林群体自国家独立以来就面对不少发展困境,包括政治参与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及文化教育水平低,其中穆斯林的入学率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卡纳塔克邦现时由总理莫廸领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人民党 (BJP) 管治,当地政府于2月5日强调,所有学校“都应遵守管理层制定的衣著规范”。但反对党和其他反对的人士则认为有关规定是歧视宗教少数群体,有引发暴力的风险。
根据印度宪法,民众享有宗教自由,但同时规定各省可在公共秩序、道德及卫生等考量下,限制相关宗教自由的权力。印度社会各界目前对争议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校服可促进归属感、避免学生因宗教、种姓或家庭经济能力而分裂,若各自穿着宗教服饰只会制造隔阂;亦有人认为穆斯林女性戴头巾的权利应获保障。
莫迪治下宗教矛盾加深
诚然,印度宗教繁多过去一直构成不少社会以至管治问题,尤以旁遮普省为据点的锡克教也因其分离倾向一度是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惟主要的问题仍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分野。
自莫迪2014年上任以来,其印度教优先主义政策却令国内的宗教冲突明显擡头,尤其是其2019年推行排斥穆斯林的《公民身份法》引爆多月示威,阿萨姆邦和西孟加拉邦成为示威中心。
另一方面,由於穆斯林相对而言较高的生育率,目前印度穆斯林的人口比例正在不断增加。2011年的官方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比例经已由10年前的13.4%上升至14.2%,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预测到2060年,这个人口比例会进一步升至19%。可以预期,届时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可能会愈发突出。
作为南亚次大陆传统的影响力中心,印度一直有着提倡宽容的历史。随着莫迪政府试图将国家重塑为一个印度教国家,政府及执政党公然排斥和诋毁少数族裔的举措,促使极右民族主义势力座大,对於穆斯林及基督徒等其他宗教信徒的压迫和袭击趋增,埋下不少社会冲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