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倒】造林双刃剑:中国40载“沙漠种树”典范背后
据联合国去年的报告显示,中国于过去十年是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增加193.7万公顷的森林,增长率为0.93%,相当于河北省的面积。中国内地长年致力于西部和北部地区推行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工程,官媒去年4月更指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
从中国这位“绿化模范生”过去40年经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处,反映各国致力植树造林以达致碳中和的潜在利弊。
中国是继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后,拥有世界第五位森林面积的国家,而单是这五国的森林面积总和便超过了世界森林总面积的一半。不过,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约两成,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干旱的气候和人为活动一直在加速荒漠化的过程,北京等北方城市一直备受沙漠化的沙尘威胁,情况惹人关注。
其中,内蒙古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部边缘,过度放牧和干旱的自然条件令当地形成大片沙漠。2000年,该县87%的面积为沙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后表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此后,当局种植了数百万棵松树,希望用草和树将沙子固定住。据官方统计,截至2018年,多伦县的森林覆盖率从6.8%增长到37.9%。
中国当局其实早于1978年开始,便已推行大型植树计划“三北防护林”(又称“绿色长城”),目标是减缓及停止北部的水土侵蚀过程。当局指出,该计划经已在北部13个省内种植超过660亿棵树,每年植树规模相当于爱尔兰国土的面积,近年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其他国家推广。
中国林业部表示,沙漠化的数字由1999年的以10,4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下降至2017年的2,400 平方公里,显示植树计划显著有效,北部许多地区面貌丕变,到处都是树林覆盖,并在持续快速增长。2018 年,当局更表示,目标于 2050 年令森林覆盖率达到 30%。
种树计划又延伸至城市,自2004年以来,约170个城市发起森林城市运动,各城市每年平均增加1.3万公顷公园或树林。此外,中国还颁布了专门的《防沙治沙法》,对土地沙化进行预防,并鼓励民众退耕还林及植树种草。根据当局的政策,退耕农户将享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补偿。
公私营合作 成就“绿色模范生”
除官方大力推动种树造林外,私营公司的参与也不可或缺。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人力,部份因而决定将治沙工程外判给民营公司和合作社。例如,甘肃省民勤县政府从2012年开始将防沙治沙项目外判。据陆媒报道,2018年民勤县便有60家合作社竞争防沙治沙的合同。
还有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于2016年透过支付宝程式推出“蚂蚁森林”,鼓励用户通过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存取积分,如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用户累积到一定积分数额便可换取一棵虚拟树,该公司便会随之在戈壁沙漠上种植一棵真实的树苗,用户还可以通过卫星图像查看自己种的树。据2019年的数据,蚂蚁森林的用户数目达到5亿人,他们共同在荒漠化地区种下1亿棵真树,种树总面积近933平方公里。
除了上述的绿化成绩外,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当局亦已承诺,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近年,中国内地电动化的政策可谓相当成功,尤其在电动汽车方面更属全球先驱。
中外对话组织总裁Isabel Hilton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产业链升级的需求为绿色科技和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契机,大力投资开发低碳技术被写入国家发展战略,包括交通电气化、电动车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计划,以及碳捕获技术。她表示:“这一切开始变成全球关注的产业战略,也因此中国与全球碳减排的成功真正产生了直接关系。”
绿化也有害?
纵然中国至今在种树造林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惟或许仍旧无法掩盖一些问题,如中国依赖煤炭的程度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国家,约60%能源仍来自燃煤电厂。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早前亦指,科学研究显示中国过去 40 年来在北部地区植树造林,防止沙漠化扩大的政策,事实上反而造成了土壤的水分流失,导致干旱加剧。
这呼应了陆媒数年前的报导,当时有中国科研考察团队于民勤县发现,当地一些人追求经济利益,违反自然规律,破坏了本来适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植被,转而种植其他植物,“不仅起不到防风治沙的作用,而且还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
另一个问题则是大型种树造林破坏原居人口的生活,中国当局的植林计划许多时候将农民、牧民从原本生活的土地上迁移出去,但没有提供做出评估的方法。牛津大学地理学者Troy Sternberg表示:“一切都按照同样的说法,引用同样的数字,通常是说荒漠化达78%到85%。从来不提农业、采矿、开发,以及缺少水资源政策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2018 年,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报告则指,通过分析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卫星数据,发现中国北部森林面积有所增长,和政府的数据相吻合,但他们认为主因是中国改变了伐木政策,而非植树造林。
有分析指出,中国大规模植树计划存在制度缺陷,如人工造林取代了原生的森林,农地不断减少。中国西南部许多农民不再种植当地作物,而是向政府领取专门的植树津贴,大量种植与当地水土不服的外来植物。戈壁沙漠以及其他类似的干旱地区依然在不断扩大,是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边界上的植被消失,土壤遭到风化以及沉降的侵蚀。
总的来说,大规模植树改造生态有如“双刃剑”。情况如同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曾试图通过植树改造沼泽地带,抽干艾伯塔(Alberta)的大部分沼泽,栽种黑云杉(black spruce)。结果新来的杉树进一步吸干沼泽的水分,令原有的泥炭藓(peat moss)灭绝,原有阻止火势的隔层植被遭到破坏,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
而且,杉木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汲取地下水,同时储存碳,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大气中碳的浓度急剧增高,艾伯塔沼泽原本是储存碳的洼地,结果却变成排放碳的基地。这也是 2016 年 5 月加拿大麦梅利堡(Fort Macmurray)大火的肇因。
由此可见,种树造林并不一定只会对环境百利而无一害,需要因时、因地而制宜。故各国更宜从中国过去40年的努力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便各自发展出一套切合各国的种树植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