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铁试验“刷脸支付” 生物识别仍广有顾虑?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全线车站于本月15日引入FacePay的刷脸支付系统,乘客日后无需携带银包、手机以至车票,也可以通行无阻,乘坐俄罗斯首都的铁路交通。然而,在此一便利科技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人脸辨识、掌纹辨识等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世界各地引起不少争议。

乘客若想使用刷脸支付方式乘坐莫斯科地铁,只需在地铁的手机应用程式中登记个人资料、上载照片及连结银行卡即可,莫斯科全巿240个地铁站都会装设相关技术。当地交通部门官员强调所有数据均经过安全加密,闸口上的摄录镜头亦只会识别生物识别密钥,而非脸部图像或其他个人数据,保证使用系统可靠。

俄罗斯主管交通事务的莫斯科市副市长Maxim Liksutov表示:“过程非常方便,乘客无须地铁卡、也不需要手机或接触其他东西便可以进入地铁,只需要看一下闸口上的摄录镜头。”他表示,预测未来两三年高达15%的乘客将经常使用FacePay,日后亦会按用量来调整相关闸口的数量。

莫斯科地铁于上世纪30年代营运,目前设有14条线路及241个车站。而人脸识别系统则于去年12月开始试行,为数千名已登记的莫斯科乘客提供服务。

Liksutov重申,莫斯科是全球首个大规模推出刷脸支付的城市,在拥有240个车站的地铁系统推行,故不论在质量和乘客使用方便性方面,FacePay皆是世上首屈一指。他重申:“该刷脸支付系统仅是众多乘车支付方法之一,登记服务属自愿性质,只有在乘客认为方便才用,其他支付方式并不会消失。”

莫斯科地铁是目前最大规模的公众场所使用刷脸支付的例子。(Getty)

曾“点错相” 或构成私隐及安全问题

虽然,刷脸支付看似是十分方便的付款方式,甚至很适合“大头虾”时常忘记带银包、手机的人士。不过,相关的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目前仍引起世界各地不少对私隐、付款安全等疑虑。

据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指出,俄罗斯当地对刷脸支付的使用的确有担心,主要是当地缺乏联邦层面的监管和问责,导致地方缺少相关的透明度及个人资料保障。此外,还有人忧虑技术会被当局用作监控通缉犯,甚至被政府利用作打压反对派的工具来囚禁示威者等。据当地媒体指出,当局已透过人脸识别数据逮捕10多名示威者。

俄媒指至今有十多宗示威参与者因刷脸支付而被捕的个案,图为早前莫斯科示威者在一场抗议中被捕。(Getty)

此外,这个刷脸支付系统过往曾发生“点错相”的乌龙事件,不禁让人质疑系统的可信性。举例,去年10月一名俄罗斯男子通报当地数码权益组织Roskomsvoboda,指自己在莫斯科地铁被警察错误拘捕的事件,原因是早前另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在试期间,错误将他识别作一名在警方通缉名单上的人士。

人权观察欧洲及中亚地区总监Hugh Williamson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限制了俄罗斯人的言论和结社自由,他认为:“政府应该停止在公共场所使用这种技术,而不是在没有最低程度的保障情况下继续扩大使用范围。”

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仍存不少争议。(Getty)

语音、静脉认证皆有伪冒风险

的确,生物识别科技仍然面临不少问题。据《福布斯》早前的报导,去年有不法份子透用语音复制技术,诱骗阿联酋一名银行家将资金转入他们自己的账户,盗取3500万美元款项。有生物识别公司表示,犯罪分子近年不时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犯案且有上升趋势,不法份子又透过暗网(dark web)分享相关的工具和技术,反映相关的威胁越来越大。

而且,相关的技术亦存在漏洞,2019在德国年度混沌通讯大会(Chaos Communication Congress)上,“手指静脉认证”(Finger Vein Authentication)市场两大主要竞争者日立(Hitachi)和富士通(Fujitsu),其系统双双被蜡制假手“瞒天过海”,反映手指静脉认证亦存在漏洞。这多少还反映出,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来付款,或为对金融支付构成风险。

全球普及 争议声不绝

近年,刷脸支付的情况越来越多,如美国PopID人脸辨识支付系统,目前经已在全国70多间餐厅、咖啡店等食肆使用,主要分布在美国西岸。该公司行政总裁John Miller表示:“刷脸支付和用手机或其他支付方式没有分别,只是辨识身份的一种方法,辨识完成后照片会立即删除,不会储存亦不会分享照片。”

英国多间学校亦有利用人脸识别系统,为学童支付校内的用餐费用。校方表示,相关科技较付款卡或指纹识别能更快、更卫生处理款项。这在英国亦引来私隐团体警告,指措施或正常化生物识别科技的监控行为,又质疑在学校等人数不多的场所使用相关科技的必要性。

有意见认为,应严格监管生物识别科技数据的存储和使用。(Getty)

类似的人脸识别支付系统,也曾在中国多个城市应用,例如广州中山大学,刷脸支付在学生宿舍内的自动贩卖机是唯一接受的付款方式。

除了刷脸支付外,刷掌支付、指纹静脉识别等生物识别科技的使用日趋普及。例如,微信于今年8月在中国内地测试刷掌支付功能,希望市民日后购物更方便、快捷,同样引起疑虑,有陆媒认为虽然相关技术可行性及方便性高,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须保证安全,潜藏隐患不容忽视,又认为要从整体上建立数据安全的法治框架,并严格监管数据的存储和使用。

澳大利亚银行支付系统专家Brett King则认为,人脸辨识支付系统未来会变得更为普及。他表示用脸部特征和测量数据来辨识身份,其实比银行账号密码更加安全,因为人脸辨识属于生物辨识技术的一部分,比密码来得更加独特。他还指出许多人已经在手机上使用人脸辨识功能,重申刷脸支付只是一个延伸而已。

Brett King认为,人脸辨识支付系统未来会变得普及。(网上图片)

不过,他同意人脸辨识系统仍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担忧,尤其在美国,监管机构或许对这一技术态度存疑。他们试图重新立法阻止联邦机构使用人脸辨识技术来寻找犯罪嫌疑人。John Miller也承认,人脸辨识支付技术也许是某些人永远不会接受的事物,他说:“这无关科学,而是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