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动乱间 中阿经贸崎岖不平的20年

撰文: 蔺思含
出版:更新:

来到阿富汗的第一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驻阿富汗新闻代表孟昭瑞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爆炸,其中一次离办公室只有三个街区的距离,“感觉办公室的地都摇动了”,孟昭瑞在文章中写道。但老员工显然早已熟悉了这种环境,“在爆炸余音绕耳中,同事们照旧工作,秩序井然”。
孟执笔时还是2019年8月,塔利班还盘踞在阿富汗的山区。不难想像,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本土经济还是与外国贸易都举步维艰。

尽管如此,2003到2012年间阿富汗的经济却保持了9.4%的增速,几乎可以称作是经济奇迹。只可惜,增长由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和外国人员的庞大消费拉动,美国和北约撤军后,阿富汗经济一落千丈。无论是战后第一任总统卡尔扎伊(Hamid Karzai)还是后继者加尼(Ashraf Ghani),都在利用外援推动国内经济,并再积极寻求与中国搭建经贸关系。后者更是在刚上任不久就出访中国,重点吸纳中国资金进入阿富汗项目。

中国城内员工在楼内加装防护网。(微信公众号:阿富汗工贸)

“难产”的艾娜克特铜矿计划

在中阿达成的诸多经贸合作中,当属艾娜克特铜矿(Ainak)项目最令人瞩目。

2008年,中冶集团与阿富汗政府签订了艾娜克特铜矿的开采协议,该铜矿为世界第二大未开发铜矿,中方以42亿美元的投资额,使该项目成为阿富汗历史上接受的最大笔的外来投资。

根据协议,中方还需在当地进行一些公共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清真寺、职工住房等),项目建设期共5年。然而,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冶公司今年2月表示,艾娜克特铜矿项目当前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从合约签订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

为何这个铜矿开采项目延误多时?

图为2004年,阿富汗旷工在矿场上作业。(Getty)

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2017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协议签订时,中方企业评估该项目安全风险不大。但自此以后安全形势显著恶化,尤其是北约及美国2014年开始陆续撤军后,阿富汗全境的武装冲突激增,塔利班在矿区周边的势力也加强。在2014塔利班对矿区发出的一系列威胁、火箭袭击后,中冶决定撤回中方雇员。第二年6月,矿区更有8名负责排雷工作的员工被武装分子处决。

在此之外,周边考古遗址的发现发掘、双方对合同的意见不合等都成为重要的阻力。但紧张的安全形势还是吓怕了不愿冒风险的中资企业,因而迟迟未能推进项目开展。

艾娜克特矿原本将是阿富汗经济发展的一大机遇。中方预期,项目建成后每年总产值将达到12亿美元,约占阿富汗2006年GDP的47%,还可直接提供约一万个就业机会。

阿富汗经济在美军进驻期间,依靠军需拉动了增长。图为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左)在阿富汗访问。(Getty)

艾娜克特矿只是中方在阿富汗投资的一个缩影。2021年6月初,阿富汗变天之前,中国承诺投入4亿美元在阿富汗建设一座燃煤发电站,作为两国“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之一,建成后可使阿富汗发电能力提高近50%。

尚待开拓的农产品出口

众人期盼的铜矿项目落实遥遥无期,但在原本能大幅增加对华出口、彻底改变阿富汗对华巨大贸易逆差的机遇以外,阿富汗对华商品出口并非没有路径。

除了中资项目,阿富汗与中国的商品贸易则在2001年后才开始发展。2001/2002年度,中阿贸易额只有0.35亿美元,阿富汗对华的出口额为零。为了促进阿富汗对中国贸易,2006年,中阿签订经贸合作协定,并对阿富汗278种商品出口实施零关税;此后,零关税框架下的商品数目进一步增加,如今阿富汗对华出口已有97%免关税。

阿富汗盛产藏红花,广泛出口至欧洲各国、中国等。图为阿富汗农民在农田采摘藏红花。(Getty)

即便在这样的政策下,阿富汗对华出口商品仍然很有限。如今,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国以外的几个主要出口国(阿联酋、巴基斯坦及印度),阿富汗都以原料型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商品,出口结构非常单一。除了占出口价值总量近一半的黄金(43%),其余则多是葡萄、坚果等农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品,则以坚果、羊毛、棉花、牛羊皮、地毯等为主。

在农业把控经济民生命脉的阿富汗,制造业落后、难以完善产业链,这些客观条件下这样的出口结构为情理之中。不过,阿富汗天然干旱、多山的气候地理条件,农业发展非常依赖水利设施及运输道路等良好基建,但在长久战乱下,建设长期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及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发展。

无论是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与阿富汗的贸易关系都难逃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作为对铜、锂等矿产、石油气的需求大国,潜力庞大,显然是阿富汗极为重视的经贸合作对象。但在过往战争留下的损害和长期动荡下,中资与华商想要实现长久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