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以外无一幸免? 全球低生育潮势迎“人口寒冬”
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面对低生育率的问题经已不是新鲜事,惟目前全球多国也同样开始面对人口增长停滞,出生率暴跌的危机。除非洲以外,世界各地的出生率几乎都呈下降趋势,人口学家更预测,到了本世纪中或更早的时候,全球人口将首次进入持续下降的趋势。
人口减少虽可缓解地球上的资源压力,减轻气候变化的毁灭性冲击,然而无可避免对各国造成人口构成、社会负担、经济发展等严重影响。在“生孩从来不易”的今天,若计及通胀等因素,养育一个小朋友或许早已不只400万港元,面对环球经济不景气,各国政府可有良方妙计鼓励国民“努力做人”?
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婴儿死亡率相应下降,全球人口出现史上最大的增长时期,人口由1900年的16亿增加至2020年的约78亿。预料此一趋势仍将影响地球上三分一的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尼日利亚的人口或于本世纪末超越中国,当地家庭平均或有多达5个小孩。全球人口预计由当下的约78亿,在2064年达到约97亿峰值后开始萎缩,到2100年将降至88亿左右。
然而,在非洲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国,以往的高生育率时代已基本步入尾声。女性因获得更多且更佳的教育和避孕措施,加上现代人对于教育、经济、住屋、环境等方面感到日益焦虑,越来越多的适龄父母选择少生,甚至不生育,索性“毛孩当孩子养”。
中美两个人口大国近期均出现“低生育率”的危机,内地更因而推出“三孩政策”以图扭转情况。此外,即使是印度、墨西哥等长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出生率也在下降,或已经低于每个家庭2.1个孩子的更替率。由此可见,低生育率已不再属发达国家“专利”。
一个国家的人口减少可能有利自然环境,但所衍生的劳动力不足、经济衰退、老年人口负担等,可能更令社会忧虑。虽然目前的情况未算严重,人口的整体变化也可能需要数十年才显现,但这个趋势一旦开始,其下降势头只会越演越烈,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届时才意识到问题定必“悔不当初”。
正如前联合国人口趋势和分析主管、德国人口学家Frank Swiaczny所说:“有必要进行范式转移,各国需要学会接受和适应这种人口下滑趋势。”
的确,在更早面对低生育率问题的国家经已有适应此趋势。举例,为应付未来收生不足,韩国的大学正推动合并计划;日本当局也因应城乡人口老化和萎缩而进行重新区划整合;瑞典则将资源从教育转移至老人护理上;德国则提高退休年龄,由67岁加至69岁。
派钱非王道 解决方法在于“了解”
另一方面,部份国家则希望扭转低生育率的趋势。俄罗斯的低生育率可说是一直困扰着总统普京的难题,过去二十年,其政府一直透过生育津贴来鼓励当地人组织大家庭,每个家庭可获发一次性约6200美元(约4.83万港元)的津贴,用作教育和房屋开支。此前,这笔资金只提供予有两个小孩或以上的家庭,去年普京宣布放宽至所有“新手家长”。
俄罗斯人口学家Evgeny Yakovlev表示,从2007年以来计划推出的头十年,选择生二孩的家庭的确有所上升,但自2017年起,生育率再次下降,许多人更倾向完全不生育,他解释:“他们担心经济不确定的因素”。
普京政府还承诺为大家庭提供税务宽免,政府亦会提供医疗保险为不孕妇女负担人工受孕的开支。但当地人认为,这些经济激励措施与当前生儿育女的成本并不相称,部份人甚至批评,生育津贴的申请手续繁复、过程又长,认为“完全不值得”。
诚然,单靠类似的补贴计划很难取得成效,那么政府又如何能说服人民多生小孩?有人口学家提醒,今天许多女性少生孩子,因为她们认为,更少的人口可以带来更高的工资、更平等的社会和更低的碳排放,而且少生孩子可保障更高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部份国家的调查显示,年轻人其实也想要更多的孩子,但却面临太多的障碍。
因此,他们认为若要扭转低生育率的趋势,应深入了解各国父母的实际忧虑,全方位提供配套政策才有望改变情况。除了经济资助,也应着手改变其他社会支援,例如增加侍产假和育儿假、为父母提供可负担的日托服务、弹性的工作安排、鼓励男士在家工作等。
“北欧模式”也非灵丹妙药?
以瑞典、丹麦等OECD国家为例,他们的妇女劳动参与率和生育率都偏高,原因是因为具有弹性的育儿和劳动政策,例如德国有提供0到2岁的公共托儿服务,并设立严谨的保姆管理制度;瑞典的育婴假可以请全日、半天等时段,而且许多福利国家也将育儿相关内容纳入公立大学课程,以培育更多育儿人才。
当下,在生育率下降、老龄化问题加剧,全球许多国家为鼓励生育均参考北欧国家的做法,推出一系列措施,诸如加大医疗支援、提供经济补助、帮助父母们平衡家庭与工作等。据联合国2017年的一项报告,全球有28%的国家政府实施了此类政策,欧洲有66%的国家在鼓励生育,比例为全球最高,其次为亚洲,有38%。
只可惜,虽然这些措施曾证明有助提高生育率,惟似乎亦不是灵丹妙药。近年,北欧国家的生育率也出现了下降,这或许说明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或有更多。无论如何,为免步入“人口寒冬”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冲击,各国仍需不断努力,提升国民的生育意愿,同时在其他社会配套方面及早适应低生育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