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年一遇沙尘暴源头 蒙古国治沙为什么这么难?
15日,中国北方城市迎来一场十年来最大的沙尘暴。沙尘暴的源头——蒙古国南部的沙漠上引起持续数日的强沙尘暴、暴风雪天气,造成该国包括一名5岁儿童在内的10人死亡、11人失踪。高温、干旱加上春季的蒙古旋风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此次极端天气,但令人震惊的景象或许并非偶然。气候变化下蒙古的严重沙化、政府面临的治沙难题,为末日般的灾难景象埋下了伏笔。
沙子从何而来?
此次强沙尘暴的发源地,为蒙古国南部横跨7个省份的戈壁沙漠。这块蒙语之中的“无水之地”,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平原之上,在欧亚大陆的腹地占据了一片1,600公里长、500至1,000公里宽的广阔领土。
由于陆地相比海洋温度升降更明显,一到冬天,冰冷的大陆与温暖的海面之间就会形成热力差异,继而产生从冷空气聚集的陆地高压区吹往大海的稳定气流,于是有了位于这块世界最大陆地中心的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半球四个最主要的季节性气流活动中心)。到了春天,大陆与海面温度差异变小,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戈壁上的沙土便容易被卷起,随着高压气流南下。
据新华社报道,本月13日以来,蒙古国部分地区风速一度达到每秒30至34米,北部地区形成暴风雪,南部的戈壁草原一带则出现强沙尘暴。
除了沙源和风力外,当地的气温和降水亦是造成沙尘天气的重要因素。气温高、降水少,便会使得地表沙土格外松散。根据中国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的分析,此次沙尘暴发生前,蒙古国气温普遍偏高5-8摄氏度,且大部分地区近期降水稀少,综合较强高压气旋的影响才有了十年一遇的最强沙尘暴。
沙化的蒙古国
尽管规模和强度都属罕见,但这种沙尘天气并不全然是偶然事件。
在2020年11月发布于《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调查近260年来的温度和土壤湿度记录,发现这一区域在近20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端高温、干燥天气频发的倾向。
研究人员指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极端的高温事件让土壤水分蒸发量严重,且长期高于区域降水量,这种缺水状态使得土壤无法对异常高温起到缓解作用,因此又加剧了热浪现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而这种危险的趋势很可能代表着一个不可逆的环境变化的开端。
蒙古国政府数据显示,自1940年有系统性记录以来,该国平均温度上涨2.2摄氏度,达到全球1880年以来平均温升(0.85摄氏度)的三倍之多。且进入 90 年代中期以后 , 蒙古全国范围内降水明显减少 , 气候趋向于干旱化,更造成大片水域缩减。根据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1980年至2010年间,蒙古高原上的湖泊面积从4,160平方公里减小至2,900平方公里,萎缩了近30%,境内共63个湖泊彻底枯竭。
全球暖化造成的异常高温和干旱,使蒙古的沙化愈演愈烈。
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蒙古国的治沙工程举步维艰。政府于1996年通过了国家防治荒漠化纲领,成立国家防治荒漠化委员会,并逐步建立了沙尘暴气象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法律、投入近2,500万美元在防沙治沙项目上,但成效甚微。在中国西北治沙十余年的生态保护行动者马俊河在接受《财新》世界说提问时表示,从经验来看,降水量的减少对于任何地区都是无法挽回的难题,并非人力所能轻易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