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葛北京冬奥以宣示不满有效吗? 其实还有更好方法
北京冬季奥运即将在2022年2月4日举行,进入一年倒数。有人权组织以中国人权恶劣为由,发公开信呼吁国际杯葛,拒绝派员参加。
事实过去因各种理由杯葛奥运的事在历史上亦发生过,但结果都不太理想,相比起杯葛,要达到引起国际关注的目的方法其实不只一个。
正当日本东京奥运正陷于可能无法举办的危机之际,北京冬奥的准备工作如火如荼。相比日本和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很大程度受控,只要疫苗得以在2021年全球大范围接种且取得成功,北京冬奥应可顺利举行。
不过有人权组织趁踏入一年倒数之际,提出中国人权状况近年急剧恶化,发出公开信呼吁国际杯葛北京冬奥,以免让北京视举办奥运成功为“支持讯号”。所谓杯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拒绝派员参加。
然而在历史上,这种杯葛手法无法取得多少成果。在1980及1984年,美国和苏联就曾互相杯葛对方。1980年莫斯科奥运,美国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杯葛奥运;在1984年的洛衫矶奥运,苏联及部分共产主义国家则决定报复,不派员参赛。
结果是,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一直僵持至1989年;洛衫矶奥运中大量的美国选手获得比赛冠军,原因是他们的最大对手苏联缺席赛事。两者都没有达到原初“迫对方撤军”及“令对手难堪”的目的。
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也一样,若加拿大或一些传统冬奥劲旅决定杯葛不参加,结果就是中国很可能会取得比赛胜利。中国希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冬奥国家,杯葛等于“正中下怀”。
事实上,根据国际奥委会与主办国城市签署的协议中,没有条款可以让国际奥委会根据人权问题宣布取消奥运。同时,奥委会已因新冠肺炎的关系押后了东京奥运,因此强烈不希望冬奥出现变故。而且距离冬奥举办只有一年的时间,转移奥运举办地点并不现实。
因此,相比杯葛,利用奥运的机会表达意见,提高人们对人权意识的注意会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美国黑人田径运动员史密斯(Tommie Smith)及卡路士(John Carlos)在获奖时,做出象征黑人力量的手势。这举动成为了当年最受触目的一幕,甚至有雕像纪念这个场景。
运动员在击败其他对手后,作出的抗议和宣示声音,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尽管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中禁止在奥运场馆中进行的政治、宗教或种族宣传,但国际奥运会已表明会对有关条款进行重新评估。加上因举行国际赛事活动,迫使主办国改善现有环境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亦曾向国际奥委会,就人权、传媒自由和互联网限制方面作出了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