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控・上|因防疫实现的五类监控工具 揭示大数据下众生相
“我实在很失望,但不感到惊讶……当TraceTogether甫推出时,我就对此表达过深切关注,但不时有人说我偏执于散布恐惧,试图破坏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工作。”新加坡记者、社运人士Kirsten Han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政府争相使用数码监控工具来控制疫情。相信在后疫情时代,这类数码监控工具及大数据技术势必会愈加广泛和细致地被使用,私隐安全争议也必然会延续下去。
TraceTogether是新加坡政府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手机应用程式(App),志在追踪接触者,为社区病毒传播链溯源。当安装了TraceTogether的用户互相靠近时,彼此会传输短距离蓝牙讯号,该数据会留在各自的手机应用程式里长达25日,倘若某一方后来确诊新冠肺炎,卫生部官员就可以通过该应用程式追踪曾接收蓝牙讯号的可能接触者。
新加坡当局曾宣布很快会要求国民进入超级市场、工作场所或其他公众地方前使用TraceTogether“打卡”,所以,有很多人都下载了这一应用程式。当地目前有近八成居民曾注册使用TraceTogether。
↓ 新加坡政府推广TraceTogether的宣传短片
由于TraceTogether能够追溯用户的行踪及到访过的地点,故起初惹来不少像Kirsten Han等关注个人数据管理和私隐问题人士的疑虑。新加坡官员当时明确表示,有关数据会以加密方式传输,且不会被用作防控疫情以外的用途。不少市民都表示是出于“相信政府”,才会下载TraceTogether。
然而,就在本月5日,新加坡官员在国会上首次向议员承认,当地执法部门有权取阅TraceTogether收集的用户数据,以协助警方进行“刑事调查”(criminal investigation),明显与先前官员所称“只用于防控疫情”的说法有出入。新加坡网络上对此议论纷纷,甚至有网民号召“删App保平安”。
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利用城市监控镜头、人脸追踪系统,并透过搜集民众个人手机数据及移动讯息等,追踪患者或高危人士。这类监控及追踪技术结合了物联网、人工智能、云端应用、5G低延时通讯等多项前沿技术,疫情“给予”了一个扩大现实应用场域的好机会,促进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同时令有关数据管理与个人资讯私隐安全的讨论掀起了前所未见的高潮。
五大监控类别 付诸场景应用起争议
著名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于去年6月发表文章,尝试将疫情期间各国采用过的数码监控工具划分为五大类别,分别是“接触者追踪”(contact tracing)、“个案追踪”(tracking)、“筛查感染者”(screening for infection)、“隔离与自我隔离”(quarantine and self-isolation)和“临床管理”(clinical management)。有些国家只集中在单一类别投放数码资源,有些国家则五个类别均有,其疫情防控表现也相对较佳。新加坡政府推出的TraceTogether可被归类为“接触者追踪”这一类别。
其他例子有德国政府与当地科技初创公司Thryve合作研发的智能手表应用程式Corona-Datenspende,当局可透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譬如Apple Watch、Fitbit等所安装的应用程式,监察用户的心跳、温度和睡眠质素,从而追踪有疑似病征的高危人士。
在中国内地,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构建“密切接触者测量仪”网上大数据平台,市民只需要在平台上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查出最近14天内有否与确诊者乘坐同一个公共交通工具,譬如同乘火车、坐同一辆巴士,又或是飞机上坐在确诊者前后三排位置之内。
芸芸国家之中,中国可说是最积极把数码监控技术应用于抗疫之上的国家。其中一项广为国际媒体报道的,是基于用户手机定位行踪和电子支付消费历史以判定用户健康状况的“健康码”系统。去年3月,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现名蚂蚁集团)开发的支付宝健康码在华东地区上线,随即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省市。后来,腾讯旗下社交平台微信也推出了自家的健康码系统。若用户到过确诊者曾经造访的公众地方,就有可能被健康码标示为“密切接触者”,或需要进行家居隔离;人们亦需要出示“标示为健康”的健康码才可以出入公众地方。
除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内地搜寻引擎巨擘百度于2015年推出的“人群迁徙”功能,在疫情期间也意外成为网民获取高危地区疫情资讯的重要网络工具,可见科网公司在内地的抗疫过程中担当了十分关键的角色。
此外,内地当局也使用大数据追踪曾经到访高危地区(譬如最初发现案例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及附近地区)的人员,绘制成可视化病例移动地图,以助地方政府堵截病毒传播链。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则运用各地官方疫情数据,研发实时地图展示病例分布及变化趋势等信息,方便公众及时获悉有关资讯。
《刺针》将这类数码工具归纳为“个案追踪”的类别。除了内地之外,新加坡、瑞典、台湾、美国等地都有投放数码资源实时监控病毒传播链,当中大量应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功能,以分析患者或高危人士的手机应用程式定位行踪、电子支付消费历史、公共交通乘搭记录等数据,绘制实时人员迁移地图,以协助当局追踪确诊个案。
第三类数码工具的目的是“筛查感染者”。部份国家会加强采用热感摄像头或智能人体温测仪器,也会利用手机应用程式及云端数据工具识别疑似感染者,以便及时隔离有关人士。
台湾在国际机场安装了高性能红外线热像仪,用于实时捕捉人体热图像,能迅速检测出发烧的人,从源头堵截国外传入病例;在新加坡,当局要求在办公室、学校及公共交通地点放置智能体温监测仪器,所获得的温度数据会遥距传送到有关部门,以识别疫情高危热点及病毒传播链。
至于在冰岛,当局则利用手机应用程式收集出现疑似病征病人的报告,并将之与临床和基因排序数据结合,协助筛查出未确诊的高危人士,并尽快为他们进行病毒检测及隔离。
第四类用于监控疫情的数码工具是有关“隔离与自我隔离”。像澳大利亚、台湾、韩国等地的政府均采用了严谨的隔离监视工具:澳大利亚政府立法要求违反隔离令的人需要强制佩戴电子式可穿戴设备,再次违反者则会罚款;台湾政府要求家居隔离者时刻携带由政府派发、配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机装置,若家居隔离者违反隔离令,手机将会发出讯号;韩国则要求家居隔离者在隔离期间强制下载手机应用程式,一旦离开指定隔离地点,就会向当局发出警示。
《刺针》所定义的最后一类数码工具是“临床管理”,这包括诊断染疫人士、监察患者临床情况、预测治疗效果,以及提供网上看病、网络药店等遥距医疗服务。
网络上有一种名为COVID-Net的开放源代码神经网络设计,可以协助全球临床医护人员快速从胸部X光片识别出新冠肺炎病征,从而迅速检测出确诊病例。
遥距医疗服务亦得益于云端技术和高速网络发展而在疫情期间获广泛应用:去年中,加拿大平均每天的网上看病个案多达14,000个;在中国,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在线问诊、义诊、网上购药等服务,全国二百多间医院也开放了新冠肺炎免费网上诊疗及咨询服务;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也利用云端技术为新冠肺炎轻度患者或长期病患者提供在家遥距医疗监察……
(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48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11日)《大流行实现五类智能监控 揭示大数据下众生相》。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