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冠”大国新战线——生物医药产业

撰文: 毛咏琪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发展至今,国际的谈判桌已悄悄由世卫(WHO)转移至世贸(WTO)。去年12月中,WTO于德国柏林召开会议,各国贸易代表讨论是否废除新冠疫苗及相关药物的知识产权规限。不过,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反对之下,专利权废存仍未有定案,不少发展中国家仍在为抢购疫苗而苦恼。疫苗及药品专利权问题更预视,生物科技必然是2021年以降国际政治棋盘里一枚重要棋子。

印度与南非于去年10月发起倡议,要求在现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框架下,废除部份有关新冠肺炎治疗法及疫苗的知识产权规限,以便其他国家可生产仿制药及疫苗,助发展中国家取得这些抗疫资源。这项于1995年WTO成立时已生效的知识产权协议,主要内容规定“新发明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生物科技和药物知识产权都纳入受保护范围。

简单而言,药厂在研发药品后拥有二十年生产专利权。在专利权届满后,其他药厂便可按照原厂药(或专利药,patent drug)申请专利时公开的资料,生产相同配方的药品,做到“化学、生物、疗效相等”的低成本仿制药(generic drug)。不过,在美国、欧盟、英国、瑞士、日本及加拿大等反对之下,专利废除协议一直无法通过。

《我不是药神》以抗癌药格列卫为切入点,讲述内地低下阶层负担不起高价药物的苦况。在药物昂贵的情况下,代购药物在内地其实并不罕见。(视觉中国)

一向以来,专利药品一般都由发达国家研发及生产,而仿制药的制造多位于发展中国家。2018年内地电影《我不是药神》一度掀起大众热话,其故事背景来自内地药业真实情况:中国白血病人负担不起天价瑞士原厂抗癌药“格列卫”(Glivec或Gleevec),因而从印度走私平价仿制药,却遭当局处处打击。这故事亦道出鲜为人知的真相:印度的仿制药产业一直以来救活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病人。

西方mRNA技术破天荒 中国仍徘徊“仿制阶段”

中国的仿制药发展比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主要在本世纪这二十年间。这段时期,中国正由计划经济过渡至巿场经济的初步阶段,外资、民营或混合的医药企业开始在巿场冒起,改变了内地由国企垄断医药业的局面。在这次疫苗战中“先拔头筹”的科兴生物(Sinovac Biotech)就是创立于北京的新兴药企,于1999年成立以来已研发出甲型肝炎、H5N1、H1N1等多款上巿疫苗产品,而这次新冠疫苗“克尔来福”(CoronaVac)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灭活技术,技术含量不高,却稳打稳扎。

当然,西方的生物科研及制药业遥遥领跑在前,正如这次跟德国BioNTech同样一鸣惊人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莫德纳(Moderna),其新冠疫苗所采用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术,正是研发数十年的崭新成果,该疫苗研发背后更有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斥资25亿美元公帑支持。同样是以mRNA技术开发疫苗的辉瑞(Pfizer),获得德国政府资助4.55亿美元。

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图为12月16日加州韦斯特伍德一名护士在医疗中心接种辉瑞药厂有份研制的疫苗。(AP)

上述两款疫苗动用到大量国家公帑开发,也是科学家们多年研究的心血,两家厂商均计划从中获利。药厂不一定愿意放弃专利权,疫苗产品在自由巿场也是跟随“价高者得”的资源分配原则,在物资短缺时,就是付得起钱而先到者得。

根据英国组织Global Justice Now统计,辉瑞与莫德纳分别把82%和78%的疫苗库存卖给富国。上述反对撤销专利权的国家,正正是“稳袋”大批疫苗的国家,甚至开始有囤积迹象。加拿大购得的疫苗存量,估计足够为全国民众接种五次。然而,富国将来剩余的疫苗如何处理、会否分配给发展中国家,却未有讨论。

对于不少发展中及落后国家,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现在只能干着急。巴基斯坦目前正与第一家疫苗生产商洽谈,该国卫生部核心谈判人员苏尔坦博士(Dr. Faisal Sultan)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他们仍未确保能购得疫苗,因为在疫苗效用成疑时,他们不能盲目押注。他认为,只有少数国家才可“奢侈”地采购疫苗。在津巴布韦爱滋病预防机构工作的Lois Chingandu则表示,国家什么时候能获得疫苗,目前仍未明朗,他们只能坐着等,盼望在“有生之年”得到疫苗。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每天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看着数以千计的人死于爱滋病,当时已有药物可以延长生命,却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

印度研发的新冠疫苗也在全速推进,希望2021年底生产25亿剂。(AP)

欧美等发达国家强调,维持生物技术及药物专利才能使科学家有动力参与研发,以对抗各种疾病。如今,西方坚拒开放新冠疫苗及药物专利,造成穷国买不起药的情况,看来跟上世纪末的爱滋病疫情没太大差别。不过,2020年这场大流行也许是全球生物制药业的分水岭,西方以突破性的mRNA技术应战,中俄印等则研发自家疫苗,并动用强大的生产能力,为较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供应疫苗。廿一世纪,全球化加速了流行病传播,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生物科研及制药业已成为本世纪的大国“竞技场”。

重点投资生物医药业 确立专业技术与声誉

近年,中国有不少仿制药厂渐渐由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化学仿制药(如阿士匹灵),转投生产成本较高、较复杂的生物仿制药(如疫苗、重组蛋白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城巿高压生活、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使癌症等病例增加,加上人口高龄化,14亿人口对于高质量及平价的医药需求大幅增加,发展生物医药业因而显得更加重要。不但仿制药需要壮大发展,创新研发及生物技术更要全速推进,加上近年不少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海归”回流,也为业界带来人才。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去年4月的报告指出,生物科技于廿一世纪有力为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及社会带来重大转变。长久以来,美国在生物科技的众多范畴都是世界领导者,但中国急起直追,并在这方面成为一个重要竞争者,逐步收窄两国的差距。

英国新冠肺炎疫情:图为1月4日,苏格兰一名长者接种新冠疫苗。(Reuters)

1999至2003年,全球近半生物技术专利申请都来自美国,期间,韩国及新加坡等国虽然都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但规模难与中国相比。在中国政府全力推动之下,由中央、地方各省市政府层面投资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资金高达1,000亿美元。在2015至2017年间,相关领域的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额高达450亿美元。中国的制药公司的年度研究及开发(R&D)金额由2014年的390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17年的530亿元人民币。

报告指出,虽然投资额相对西方标准仍然偏低,但预期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会持续、快速成长,成为全球一大竞争者,并渐渐由跟着西方创新,迈向自家创新。这次新冠疫情,中国“拼劲全开”地研发新冠疫苗,也促使各界向生物医药界投放大量资源。

(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46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4日)《“后新冠”地缘政治新战线 大国押注生物医药发展》。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47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罗马式蓄水池险被拆毁 政府保育思维亟需更新

莫加深两地矛盾和消极情绪 黎智英保释之争

法庭已经依法判案 政治操作还需摒除 理清“12港人案”始末

心理卫生教育的缺失 港人精神有病不自知

“霸主地位”代价日大 美国自堕“美元陷阱”

央行数字货币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

“后新冠”地缘政治新战线 大国押注生物医药发展

“细胞肉”获准上市 下一步,人造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