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大数据商机处处 Facebook、Google都染指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常言道:“睇天做人”,气候及天气状况一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德国知名经济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曾在著作《气候经济学》(Und jetzt...die Wirtschaftsaussichten)中表示,地球上八成的经济活动都受到天气因素影响。近年,Facebook和Google两大科技巨头都十分重视天气资讯。前者在首页加上今日天气资讯的问候信息,与用户拉近距离,在活动页面更会附上当日的天气预测供参考。后者亦提出一项关于广告系统的新专利,可根据用户所在位置的天气,推出更合适的商品广告及搜寻资讯。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生的今天,气象数据已成为热门产业,影响着民众生命财产及经济活动。

近年,不少欧美投资者看准这方面的庞大潜力,纷纷开办私营天气预测企业,欲从中分一杯羹。然而,当天气预测变成一门大生意,也许为全球民众带来深远影响,甚至改变我们接收天气资讯的最佳方式。那么,日后我们想看天气报告,会否如Netflix般需要付费收看?

在全球暖化的大环境下,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构成不少挑战。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数据显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对经济造成愈来愈沉重的负担。2018年全球的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约为1,600亿美元(约1.24万亿港元)。

“睇天做人”的道理,相信是全球民众共同的真理。(Getty Images)

虽然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重大,但在过去几十年来,私人天气预报一直是竞争不大的行业。其中一间历史最悠久的公司是由美国知名气象学教授Joel Myers于1962年创办的AccuWeather。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气象学硕士时,第一个客户是当地一家天然气公司,对方支付150美元(约1,163港元)要求预测三个月的冬季天气,以便计划当地家庭的暖气需求。

如今,AccuWeather的年收入保守估计超过1亿美元(约7.75亿港元),整个业务的总值高达9亿美元(约69.8亿港元)。现时逾千间公司使用AccuWeather的私人天气预报来改善盈利,而且业务范围广泛,主要客户包括全国数百间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以及主要印刷媒体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和《今日美国》(USA Today),还有大学的校园警察局和星巴克(Starbucks)等各行各业。

天气状况及气候灾难一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图为工人在美国俄勒冈州山火的火灾现场进行清理工作。(美联社)
(香港01制图)

“私风暴”来临 业界势将风起云涌

过去,气象预报大多由政府或公营机构负责,但近年私人市场逐渐成长。根据2017年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一项研究,私人天气预报行业的总值达70亿美元(约542.5亿港元),预料会以倍数增长,现时在美国已发展至300多间公司。

随着极端天气变得愈来愈频繁,气候问题不断冲击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加上处理数据的科技日益先进,配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I)、云端技术、低成本传感器,都为不少雄心勃勃的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打开方便之门,私人天气预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他们不但很容易在行业中创造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还能吸引投资者投放数亿美元资金,一场气象大数据的风暴似乎逐渐成形。

近年,不少私人天气预测公司成立,不断开拓新市场。(Getty Images)

“目前全球对准确预测天气的需求正不断增加。”美国私人天气预测公司ForecastWatch创办人兼行政总裁Eric Floehr向《香港01》表示,再生能源、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交通运输都需要采用天气预测。大部份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都需要依赖天气资讯,这些需求更因农业法规而不断提升,还有交通运输方面,路由及无人驾驶系统(routing and driver-less systems)亦需要提前了解路况和天气。该公司主要的业务是从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地点收集天气预报数据(当中包括30多个独特参数,如云量、风势和降水机会),透过大量数据作出评估,为客户提供预测报告。

Floehr说:“市场还有大量竞争空间,而且愈来愈需要根据领域调整预测。私人天气预测公司不仅要了解气候预测的风险,更要掌握其准确性,才可以适当地作出相应的决策。”Floehr指出,业界发展迅速,例如近期行内有大量业务并购活动,如IBM收购TWC、苹果收购Dark Sky等,也有公司选择合并发展。他认为这个趋势将会持续,预料有大量创新科技涌现,例如烟雾(smoke)因素目前仍未正式纳入预测模型,预计未来将会出现改变。

Eric Floehr向记者表示,气象预测业还有很大的竞争空间。(受访者提供)

Floehr指出,各公司正广纳观测数据,“如美国海洋数据供应商Saildrone拥有移动式无人驾驶船舱,可以接收目前被忽略的各种观测数据。电脑运算能力不断提升,将令其价格持续下降。”基本上,任何受到天气影响的人和业务都对私人天气预测有兴趣,“我们见到北美、欧洲有大量需求,亚太地区如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美的巴西,对私人天气预报的需求也正在增加。”

从个人、零售到赛车 天气预测应用广泛

气象大数据这股发展趋势其实不难理解,香港早前已经历过“当八号波不似预期”,许多人都会对天气预测失准而抱有不满和批评。他们认为天气预测会影响市民的工作、学业,甚至地方经济,可见现代社会对准确的气象大数据需求不断上升。

精准的天气预测对农业、天然气、电力和煤炭等商品市场尤其重要,农夫和农作物商贩依赖天气预测来规划耕作时间和定价,天然气市场则特别需要相关数据来预测需求。与气象有关的行业,还有餐饮业、保险业、旅游业、交通航运业及公共工程业等。

除此以外,天气对赛车等运动亦很重要。美国全国运动汽车竞赛协会(NASCAR)的车队若想拿下冠军,除了车手技术、车辆性能之外,天气也是重要因素。为安全起见,主办单位规定若雨势过大将提前结束比赛,该场赛事的冠军会颁发给当时领先的车手。因此,一旦开始下雨,判断降雨的时间及降雨量成为车队胜负的关键分野。

社会各界对精准的天气预测需求越来越大。(Getty Images)

去年密歇根国际赛车场的比赛,雪佛龙车队经理Pat Suhy坦言:“这场胜利要归功于我们每年花费十万美元取得天气预测服务。”

如今,天气预测的范围甚至牵涉到环境,如预期有害的藻类繁殖和登革热病毒爆发,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正因社会对于天气预测的依赖性愈来愈高,快速又精准的数据分析甚受欢迎,能帮助企业作出更佳的业务决策。

(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3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2日)《天气不似预期? 气象大数据产业潜力无限》。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8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美国大选】特朗普不应连任的理由

选前一刻拜登胜算高 特朗普选情会否再次逆转?

世界期待一个怎样的美国?

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卷入美国选战 政治操弄假新闻,是守护还是破坏公义?

与其担心长者乘车被滥用 不如全民共享两蚊优惠

与袁弥昌对话 中间派,你到底是什么?

换走港制标签 港产品如何华丽转身?

德国现场观察 “欧洲典范”如何对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