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达百年菲林厂制药 白宫59亿贷款的背后盘算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的摄影业百年老字号柯达公司(Kodak),获美国政府提供7.65亿美元(约59.3亿港元)贷款,转型为制药公司,开拓原料药生产业务。为何原本专职生产相机菲林的企业,获特朗普政府巨额贷款“翻身”转型生产药物?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揭示了全球药品生产链分散、乃至美国药厂操控药价等问题,特朗普此著是有何盘算?

特朗普政府周二(28日)公布此项贷款计划。这笔贷款由去年12月创建的联邦政府独立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依据《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发放。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爆发之初,特朗普已曾多次运用该法要求部分美国企业生产呼吸机、病毒样本采集棒等医疗设备用品,应付疫情带来的庞大需求。

7月11日,特朗普在探访医院期间,首次在公开场合戴上口罩。(AP)

不过,今次联邦政府选择依据《国防生产法》以借贷模式向柯达提供资本生产原料药,则是第一次。根据《华尔街日报》引述柯达行政总裁Jim Continenza的协议描述,此项合作能够让柯达利用贷款扩建厂房,生产用作制造各种*非专利药(generic drugs)的“起始物料”(starter materials)和*原料药(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这笔贷款需要在25年内还清。

非专利药(generic drugs):又名通用名药物、仿制药、学名药,是符合国际药品标准的法定药物。当原厂药的专利权过期后(一般期限为20年),其他药厂依照相同化学成分合法生产该药品,价格比原厂药低出许多。目前非专利药生产大国主要为中国和印度,价格低廉,而且还能大量外销至原厂所在的欧美国家。

原料药/活性药物成份(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经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等程序制成。这种成份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制成可供病人直接服用的正规药物。中国和印度为两大主要原料药生产国。

在联邦政府向柯达开出的制药原料清单中所能制造的部分药物,被指有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当中包括特朗普曾极力推广、原本用作治疗疟疾的“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备受争议的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原来是用作抗疟疾药物。(AP)

柯达翻身之作?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为何制作菲林的柯达会懂得制药?原来可以如此轻易就跨界生产了吗?

其实,1881年在纽约州罗切斯特(Rochester)成立的柯达公司有着十分悠久的化学技术研发经验。柯达创始人伊士曼(George Eastman)在创业之初,便发明了使用涂布感光乳剂的机器,生产摄影胶片,并申请了专利,从而柯达便垄断了摄影市场。

1900年的柯达广告。(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不应失却的化学天赋

在超过一世纪的企业生涯里,柯达聘请了无数优秀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在遍布全球的实验室里,埋首开发更加精密细腻的胶片制造及冲晒等化学技术,从此累积了多年精研化学的经验。

柯达在胶片摄影时代累积大量专利技术和化工生产经验,别人难以望其项背。世上第一台以磁带存储影像的数码相机在1975年面世,更令柯达成为摄影界的超级巨擘。

然而,随着电脑化时代来临,柯达错失了转型契机,普罗消费者趋向使用无需使用传统胶片、能够于电子屏幕显示的新式数码相机。柯达未能顺利转型生产线,最终胶片摄影业务陷入低潮,最终在2012年申请破产重组。

新式数码相机出现,柯达未能顺利转型生产线,胶片摄影业务陷入低潮。(资料图片)

这八年来,柯达也曾尝试转型,例如在2018年说过要推出虚据货币“柯达币”(Kodakcoin),又与区块链公司合作,推出图片版权管理加密平台KodakOne,惟最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创意一流,却未有得到充分的市场关注和投资收益。

这一次,适逢一场世纪公共卫生危机,为柯达这间百年老店再次铺垫出一条转型道路──“柯达药厂”会成功吗?

相片左方可见柯达公司位于纽约州的总部。百年老店,沉实醇厚的韵味依然。(Getty Images)

重夺本土生产线

至于对政府来说,白宫再次动用《国防生产法》借贷给柯达筹组原料药生产线,背后战略的推动是希望进一步减少非专利药及原料药对海外制造的依赖。

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在声明中明言:

如果问我们从这场全球大流行疫情中汲取了什么教训,那就是美国人原来在基本药物上严重地依赖着外国供应链。

今次新冠疫情反映出的医疗问题是:海外生产及供应链断裂,导致美国本土无法确保药物、医疗设备的供应稳定。所以,特朗普政府认为,要逆转这个情势,便要将原料药、非专利药的生产线带回来,减少对海外制造商的依赖,从而保障药物这一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

美国虽然在医药研发方面是全球第一大国,强生(Johnson & Johnson)、辉瑞(Pfizer)等传统大药厂鼎鼎大名,还有最近数月因为新冠肺炎药物及疫苗研发而经常听到的吉利科学(Gilead Sciences)、莫德纳(Moderna)等等,都是掌握全球顶尖科技的美国本地药厂。它们研发的药物在专利期期间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和大药厂的研发能力高超,惟下游的非专利药生产线在过去数十年不断流失到外国。(Getty Images)

然而,一旦药物过了专利期,便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药物过了专利期,非专利药物及其原料药生产,即产业链下游生产部分,中国、印度等海外国家的制药厂,可以合法依照同一配方制造相同药效的非专利药(又称仿制药)及其原料药。成本下降导致价格下降,作为药物研发大国的美国却要反过来向这些国家入口这类价格大众化的非专利药──尽管内里的配方是由美国企业花上无数心血所研制的。

更加关键是,在美国医疗系统由医生处方分配的药物名册里,超过八成属于非专利药。换言之,在目前的情况下,大部分基本处方药物都需要依赖海外生产线。

原料药的情况也是一样。譬如在2017年,美国需从中国进口价值39亿美元(约302.3亿港元)的原料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估计,美国国内有约八成原料药是由国外生产进口。

特朗普在周二晚的记者会上也提到:“我们将会把工作岗位带回国。我们会让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医疗制造及供应大国!”

就这样,柯达公司与联邦政府一拍即合:柯达要钱转型,白宫要重新实现真正“美国制造”的非专利药及原料药,重夺药物生产主导权。

不过,这单合作何时才有机会真正实现“美国重夺制药主导权”的理想,仍然存在疑问。Jim Continenza承认,目前为止柯达现有的生产线并未具备量产原料药的能力。要达到此一目标,需时可能长达三至四年。

印度被视为世界药厂,多年来锐意建立制药产业,并致力压低药价。(Getty Images)

选举前夕一系列“医疗牌”

特朗普近数周整顿医药行业的动作连连,除了今次首次运用《国防生产法》以借贷方式与私人机构合作生产医疗药物,上周特朗普也签署了四道行政命令,包括要求美国药厂把向中介人支付的折扣转让予病人;容许各州、药房和批发商向药价较便宜的国家如加拿大,购买处方药;让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药品价格限制在国际价格水平,冀降低药价。

早在2016年竞选时,特朗普已向选民许下降低药品价格的选举承诺。但四年来始终无法妥善处理昂贵医药费及制定处方药标准价格的问题,在平衡药厂业界、游说代表与病人权益上亦未有显着的政策成效。

美国医疗改革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朗普也向选民许下降低药品价格的选举承诺。(Reuters)

时间转眼距离新一届总统大选又已经不足百日,固是时机再次碰碰药价议题,先承诺了要做什么,最终能否真正实现,则是后话。

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Ameet Sarpatwari向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表示,特朗普颁发的行政命令的背后理念,实质上不是新鲜事物,而且亦不如白宫所指那般具意义。

很清楚这是对特朗普在民意急挫下提出的应对之举。他需要表明他正为四年前的选举承诺在努力做些甚么。但这四年来,他并没有采取太多实际行动。
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Ameet Sarpatwari

Sarpatwari担心,白宫大锣大鼓宣布签署这些行政命令后,行政部门接着会冷处理行政命令上的要求。而且,尽管它们能够带来一些纾困作用,也可能需要花上数个月才能正式施行。

特朗普意欲在总统大选前夕,向选民多加表现自己在医疗改革上的努力。(AP)

配合选前百日这个时间点,姑勿论这周宣布的一系列医疗措施,包括回归本土生产线、药价调节等,最终是否能够完美发挥功效,但也可以推测得出,特朗普政府出一系列“医疗牌”背后的一大考量,是旨在医疗这一最受美国选民关注的领域上,在选前企图增添一笔亮丽成绩,又或者是对美国疫情失控的一番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