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全球封城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启示
时光即将迈入6月,北半球各国大抵皆逐步走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最沉痛的阶段。而在过往一段时间里,各行各业大幅降低的活动,令二氧化碳排放量骤然减少,但这足以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吗?疫情之后又会如何?当人们因疫情而认识到人为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做出可持续的改善?
其记录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探讨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本篇为第三篇。
第一篇:【新冠肺炎】新冠病毒来自蝙蝠 但蝙蝠来自... 气候变化?
第二篇:【新冠肺炎】气候危机正在造就“超级病菌”和“僵尸病毒”
全球“封城”措施如何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从2020年1月开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在家工作和弹性工作时间成为普遍现象,网上视讯会议成为政治峰会、商务会议和学校教学的新常态。全国封城令和旅行禁令使我们的许多常规活动戛然而止。
许多人注意到,这对空气污染和碳排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许多城市,雾霾消除了,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又普遍出现了。
一年前的同一月份相比,今年4月全球二氧化碳日均排放量减少17%。
科学家们也有证实这个现象。5月19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强制封城期间,全球二氧化碳的日均排放量有所减少。与一年前的同一月份相比,2020年4月全球二氧化碳日均排放量减少17%。
据文章的预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量减少便在4%到7%之间(具体数据取决于各国经济何时开放)。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确减少,但这是否足以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
“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这几个月人类活动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很显著吗?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CBC)采访时,加拿大气候学家海霍(Katherine Hayhoe)建议大家用以下思路斟酌这个问题:
“想像一下,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我们每个月都在家中摆放一块石砖。上个月,我们在几千块石砖之上,添加了一块小了20%的石砖——那一块稍微小一点的石砖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换句话说,和几十年的排量相比,几个月不开车或不坐飞机似乎沧海一粟。
况且,虽然个人交通的碳排放大幅降低,但其他碳密集型的产业却一直没有中断,譬如电力生产或制造业。而随着封城措施的结束,排放量将不可避免地再次上升。
抗疫措施对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有什么影响?答案恐怕颇令人失望。
然而,气候变化与我们的日常排放并不直接相关,影响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总浓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温室气体颗粒愈多,地球就会变得愈暖。
那么,抗疫措施对空气中的温室气体颗粒数量有什么影响?答案是更令人失望:还在增加。据最近的测量,2020年空气中温室气体总浓度的增加轨迹,跟此前50年的上升趋势相似。这是因为这些气体颗粒会在空气中停留几十年,所以我们今天还在为过去的碳排放付出代价。
这是否意味着这场疫情不会对气候造成任何影响呢?
疫情中仍可吸取教训
这场疫情真正会影响的很可能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是人类对气候危机的态度。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两点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对于气候变化并非无能为力。
1. 首先,我们对于气候变化并非无能为力。疫情期间,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地改变数亿人的行为。因此,我们现在知道,我们能够迅速且大幅度地改变我们对地球的影响。
2. 其二,面对危机方面,我们还有重要的不足需要解决。为了面对未来的危机,全球治理能力还需要改进。在这次疫情中,我们重新认识了供应链(以免基本产品短缺)、网上行政(以免政府服务的中断)、网上教学(以免学校学习的中断)和网络安全(以免网络攻击)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优点和缺点中吸取教训,我们也许能够更好地应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
问题在于,我们在危机过去后会否记住这些经验教训?
疫情也无法改变化石燃料根深蒂固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2019年的一份报告,如果连续十年每年减少7%的排放量,我们就可以达到气候专家设定的温度增长目标(在2030年前增长少于1.5度)。按照上述《自然》杂志该份研究的预测结果,2020年全年全球排放量正正好约为“减少7%”。
但是,我们能否将该水平持续保持到2030年?
↓↓↓60秒内了解联合国报告的调查结果↓↓↓
我们不可能永远待在家里,永远“封城”。要如何方能做到持续减少碳排放?这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改革那些碳排放最高的产业。
要知道,并非所有产业的碳排放量都一样。在所有产业的总碳排放量中,有三个产业的排放量便占了超过四分之三:电力生产、交通和工业生产。这些产业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
要长期、可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碳排放,就必须改革这三个产业:人类需要降低对煤炭等火力发电的能源依赖。
这种变化绝非待在家里用zoom聊天工作便能实现,而是要通过设备和工厂的全面绿色转型。如果我们继续补贴化石燃料,而非绿色能源;继续建设新的燃煤电厂和油气基础设施,气候变化这个定时炸弹便肯定会在我们面前爆炸。
未来可以有两个方向
气候的未来将取决于世界从这场疫情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方面,有一些积极的讯号:德国、法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能源协会(IEA)呼吁后续经济刺激计划应当以清洁能源和其他绿色解决方案为基础。但另一方面,对环境影响最为负面的产业,已经在试图利用这次疫情,对政府进行游说,要求政府提供救助,并减少反污染监管,以支持他们带动经济复苏。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最近便批准了有争议的输油管道计划,并给予数十亿美元的补贴。
全球封城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启示,各国政府会关注多久?他们还会记得疫情爆发前制定的气候目标吗,譬如淘汰煤厂的决定?
我们能否在还来得及挽救时做好适当准备,建立有韧性的、可持续的社会,又或是说,气候危机将像疫情一样,随时到来,令我们措手不及?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