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MeToo】美国女性复仇剧大热 花木兰不得与上司恋爱?

撰文: 郑逸雯
出版:更新:

反性侵运动为美国影视业带来巨变,既催生“亲密关系协调员”等新行规,也为后#MeToo时代不少作品烙下鲜明的女权印记。若用“滴水石穿”来形容行规改变,关注性别议题的影视剧可谓“一夜春风来”,霎时间荷里活似乎人人也在拍女权片,影视内容也按着这股风走,惟业内却出现一些质疑声音,掀起一场围绕政治正确与创作自由的讨论。

提到中国公主,不少年轻一代美国人也会想到这个形象:黄皮肤、黑长发、拉弓舞剑、衣袂飘飘,她正正出自1998年迪士尼动画《花木兰》(Mulan)。与中国古代传说不同,这部动画增设一个男性角色“李翔校尉”,他是木兰的上司,也是她情窦初开的对象,为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故事增添几分浪漫色彩。

然而,当迪士尼宣布拍摄真人版时,李翔一角却引起争议,制作团队今年3月初透露已删掉这个角色。“尤其在#MeToo运动时期,(李翔)既是指挥官,又是恋爱对象,我们认为并不妥当。”制片人Jason Reed解释。在新版当中,木兰的恋人将是与她平级的士兵。

动画版中,女扮男装的花木兰,离开军队后与“上司”李翔相恋,但这情节在真人电影版改变。

这部电影是迪士尼迄今为止最昂贵的真人重制片,耗资足足二亿美元(约15.6亿港元),却在情节改编上弄巧成拙,上映前便遭到不少动画粉丝抵制。有不满删去李翔一角的网民认为:“李翔直到木兰离开军队才追求她……他绝不会利用上级身份来强迫木兰。”部份观众直指制作团队一味追求政治正确,以致曲解了原版电影的内涵。

事件无疑反映了#MeToo运动对影视内容创作的影响,往往不只有积极一面,如今提倡多元、包容的荷里活,在美国政治光谱上站在偏左一侧,种族、性别平等有如铁则,对艺术家们来说却可能是一道紧箍咒。这引伸出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过度政治正确会否挤压创作的空间?

美国#MeToo示威者在特朗普旗下酒店外示威。(路透社)

艺术需要空气 #MeToo致寒蝉效应

右派人士似乎更倾向给出肯定答案。就如在美国新闻媒体政治光谱偏右的《华尔街日报》,去年1月刊载以“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为标题的评论文章,直言“艺术需要空气”。作者Peggie Noonan写道:“所有艺术家注定是自由的、大胆的……政治正确是艺术的敌人,自我审查会扼杀艺术。”但她同时认为,美国一切娱乐、艺术机构均属于“文化左派”(culturally left),因此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纠正行业“政治正确”泛滥的风气。

实际上,政治正确一词本身便包含“正确”与“矫枉过正”的双重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可褒可贬(尽管当今舆论中多取贬义)。后#MeToo时代的荷里活作品,同样反映出这种两面性:一方面,更多作品体现对性别议题的反思,在设计一些带有“强迫”意味的情节(例如强吻甚至强迫性交)时也更为慎重,类似场景常常被诠释为有趣、浪漫或激情。这或者有助于纠正人们在现实中对性骚扰的偏见与迷思。

政治正确惹争议 编剧演员如履薄冰

另一方面,安排与#MeToo有关的故事情节,似乎正在成为一件必须做的事。正如《纽约客》(The New Yorker)影评人去年5月撰文称:“最近的电视节目中,很难找到一部没有反映(两性关系中)‘滥用’(abuse)与‘同意’(consent)问题的节目。”例如Netflix热门剧集《安眠书店》(You)、《荒唐分局》(Brooklyn Nine-Nine)等,均出现关于性侵议题的内容;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TV Land出品的电视剧《年轻一代》(Younger),描绘在出版社工作的女主角与“黄金单身汉”总裁之间的暧昧,但在#MeToo运动爆发后,编剧选择让剧中总裁为爱辞职,背后也许不无道德层面的考量。

《安眠书店》第二季中,其中一段讲述洛杉矶著名喜剧演员Henderson是一名侵犯多名少女的名人。(安眠书店剧照)

“这些节目标志着另一种进步,即内部改变(指创作者)的外在迹象(指作品)。就好像编剧房间里那些令人焦虑的辩论,已经变成了剧本。”《纽约客》该篇文章这样描述后#MeToo时代,创作者为适应新的道德准则而努力。

政治正确与艺术自由的关系,在荷里活乃至整个美国左派文化圈,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议题,业内人士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骂名。例如以饰演“黑寡妇”出名的影星施嘉莉祖安逊(Scarlett Johansson)曾在访问时坦言:“我认为(政治正确)在我的行业里是一个趋势。由于种种社会原因,这是应该发生的,但有些时候会影响艺术(效果),让我感到不舒服,因我觉得艺术应该是不受约束的。”这番说话引发相当大争议,她之后更发布声明解释观点:“我个人感觉,在一个理想世界中……艺术应当对政治正确免疫。”

妮坦莉宝雯在今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穿上的外衣,绣上了多位女导演的名字。(网上图片)

又如妮坦莉宝雯(Natalie Portman)在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穿着绣有一系列女导演名字的礼服亮相,彰显女权的举动引来一片称赞。但曾公开指控韦恩斯坦性侵的美国女演员萝丝麦高恩(Rose McGowan),却指摘妮坦莉宝雯的行为“冒犯了我们这些在做实事的人”,萝丝麦高恩最终为此道歉。这或许也侧面体现“女权”行动在舆论中已有了一层保护罩,不能胡乱抨击。

女权片黄金时代 难保作品沦商品

反性侵运动也开启了荷里活女权作品的黄金时期,以#MeToo相关事件为题材、或受其启发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例如反映传媒界性骚扰丑闻的《爆炸性丑闻》(Bombshell),而同样包含#MeToo情节、由“美国甜心”珍妮花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晨早直播室》(The Morning Show)也吸引大批观众。

“女性复仇幻想”题材的《致命女人》近日也跑出,讲述师奶谋杀出轨的丈夫,不少剧迷都赞题材新鲜。(网上图片)

平心而论,荷里活追逐社会热点、争拍女权片,实属无可厚非,不过也有评论家担忧部份创作者在接触相关题材时操之过急,或难以反映女性议题的复杂性。例如美国文化杂志《大西洋》(The Atlantic)一篇文章专门探讨“女性复仇幻想”(female-revenge-fantasy)题材,并举电视剧《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及电影《地狱厨房》(The Kitchen)为例。作者认为,这类故事描绘不堪男权压迫、奋起反抗的女性角色,但容易过于强调女性的愤怒与报仇心态,忽略其心理创伤与人性一面。

换一个角度看,如今女权片大放异彩,是否也意味着以“变革荷里活”为初衷的#MeToo运动,反过来成为荷里活的一件商品?当美国影视业及其观众,对荧幕上的“#MeToo”、“反性侵”、“女权”等词语习以为常,这场运动又是否能保持锋利、真实、新鲜,以进一步推动现实社会中的改变?

上文转载自第210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20日), 原题《女权色彩染荧幕 政治正确 与创作自由的角力》。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