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Farmer】哈佛传染病专家以人为本 致力诊治穷困爱滋病人
编按:Paul Farmer因受童年长居校巴的经历影响,令到他明白社会不公,现在他致力为穷困地区的爱滋病人作诊治,希望以服务为本的精神帮助他们。
某日来到长沙湾的“梦创成真”工作空间,与仁人学社团队见面,席间介绍了中大新成立的社创平台SoCUBE,以及“学人”搞社创的内容策划。一向点子多多的仁人学社首席创新顾问罗伟鸿(Freddy)立即抢白:“那么你们一定要介绍哈佛教授Paul Farmer!”12月号Cubic Zine,我们就来谈谈这位大半生游走海地与哈佛大学,以“仁心仁术”推动穷国医疗发展的美国医疗人类学家。
现年60岁、获奖无数的Paul Farmer(法默)绝对称得上为“哈佛之子”,他于1990年从哈佛取得医学及人类学博士学位,是传染病专家,之后一边在医院执业,一边在学校做研究;不久成为该校医学院全球卫生及社会医学(Department of Global Health and Social Medicine)学系主任至今; 2010年更获颁极高荣誉的“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
贫国深耕 重建医疗系统
他的亮眼学历以至学术成就固然为人称道,但让他的名字扬名于世的是其30多年的人道工作。他在1987年联同数名友人(包括后来成为世界银行行长的金墉)创立非牟利组织Partners In Health(PIH),以开创先河的社区为本模式,为穷困地区提供诊所、学校等,以及培训本地人成为医疗外展人员等。
上世纪80年代,当不少专家认为,爱滋病或肺结核等传染病,在贫困国家是不能治疗的绝症,惟PIH敢于挑战这种传统偏见,坚持透过培训本地人,每日把药物送上门,带到生病邻居家中,成功让至少1.5万爱滋病人得到诊治。
PIH至今已在海地培养出5300名医生、护士及社区卫生人员,服务450万人。及后更推展至十多个非洲及美洲国家。法默至今仍是PIH的首席策略师,是其创新不可或缺的大脑,每年继续到这些服务国家视察。
或许是因为受过正规人类学训练,深富同理心的法默2018年在《哈佛大学报》(Harvard Gazette)访问中向制定政策者寄语,即使面对最贫穷的病人或伤者,都要谨记对方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数字性的”,那么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才不会偏离人性。他认为,健康与社会公义息息相关。“有人认为某些生命比较次等,这概念正是地球上所有问题的根源。”(The idea that some lives matter less is the root of all t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童年长居校巴 早悉世情
话说回来,位于加勒比海的海地长期处于极端贫穷及政治动荡,曾被口没遮拦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形容为“屎坑国家”,但为何反而会成为法默这名土生土长美国白人的第二故乡?他甚至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克里奥尔语(Creole)!
其实他早在大学时期开始关注美国海地移民的苦况,这股流在血液里的人文关怀大概有赖于其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因为有个性情自由奔放的父亲,他大部分童年都在一辆经改装为住屋的校巴上度过,父亲经常带着一家人穿州过省旅居,因此法默早对社会不公认识不少。
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他几乎有一半时间长居海地,由一个社区为本的健康项目开始,后来慢慢建设一个服务逾15万人的大型医院。1986年海地的独裁领袖流亡法国,城市贫民区的爱滋感染率飊升,促使法默翌年在波士顿成立PIH,以创新方法(包括提升女性识字率等)在海地展开感染病疾控工作。有关方案更被世卫应用在30个国家。
【编按:文章题为由01撑场编辑所拟,原题为:“哈佛传染病专家Paul Farmer 以人类学心思推动穷国医疗发展】
作者简介:学人搞社创
“学人搞社创”专栏由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ORKTS)旗下社创平台SoCUBE所策划,定期推介中大内外和国际社创案例、以及各种新趋势!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络。
作者网站:http://socube.cuhk.edu.hk/zh/
撰文:Kary Wong @ ORKTS_CUHK
英译:Cathy Wong @ ORKTS_C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