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药妆】战后“大量产+大量消费” 如何塑造新式药店崛起?

撰文: 郑逸雯
出版:更新:

提到日本旅行,不少人最期待便是逛遍五花八门的药妆店,惊安之殿堂、松本清这些名字如数家珍,这些人气药妆店近日打入香港市场更令一众“日本迷”兴奋。
从美容产品到零食、文具、家庭用品,这些店舖似乎无所不卖,集药店、杂货舖、化妆品专柜与一身,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正是这个“什么都卖”的特点,令药妆店在1970年代诞生后席卷日本全国,迅速成长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港人熟悉的日式药妆店,在日文中其实是英语“Drugstore”的片假名音译(ドラッグストア),以此与传统的药局(やっきょく,くすり屋さん)相区别,后者大多仅出售药品、有药剂师驻店。根据日本连锁药妆店协会(Japan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定义,药妆店贩卖与健康、美容相关的各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

药妆店这一概念并非在日本土生土长,而是源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尤其是成立于1901年的老牌连锁药店集团Walgreens,在1970年代成为日本一众传统药舖的效仿对象。

于1901年始创于芝加哥的Walgreens,至今仍是美国第二大连锁药妆店。(Getty Images)

借鉴美国 保健品风潮应运而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从复兴走向经济高度成长期,各行各业时兴大量生产、大量贩卖。药厂也从中受惠,集中出产当时管制较少、毋需医生处方的OTC药品(Over-the-counter drug,日本称“一般用医药品”)。在1950年代,OTC药一度占据全国医药品生产总金额的50%以上,在全国掀起保健品风潮。

但当时政府针对医药品实行“再贩制度”,规定销售方必须遵照药厂的产品定价,以防止商舖大打减价战争,约束药品零售市场。这一政策的结果,自然是药价长期高锯不下。

日本药妆店:日式药妆店的最大特色是商品种类多、价格便宜,让顾客享受一站式购物体验。(AFP)

传统药舖寻求自救 与制药厂的博弈

此时日本药店仍然延续传统的经营模式,特征包括家庭式、小规模营运,主要销售处方药品。但眼看保健药潮兴全国,这些药店对未来越感不安,行业内也开始出现求变的声音。1970年代,一批传统药舖倣效美国的药妆店,扩大店面、大量引进OTC药品,力求转型。

成立初期,这些新式药店想方设法降低药品售价,包括采用自由连锁经营(Voluntary Chain)的方式,成立两大商家联盟(AJD、NID),在进货、营销等方面共进退,由此与药厂合作,获取更低的定价。药店联盟又采用“Private Branding”战略,即是按市场需求,要求对方研发新药,在商品生产、定价层面从药厂手中夺回主动权。

日本药妆店:药妆店是不少游客必经的“打卡”之处。(VCG)

从经济景气的疯狂扫货 

1970至1980年代,新式药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这个时期,他们的优势主要是商品数量多、价格低廉。1970年代早期,日本人受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仍然对“大量消费”情有独钟,因此新式药店出现后,迅速俘获民众的心。

但在90年代初泡沬经济爆破后,民众消费力下滑,消费习惯亦随之改变。新式药店逐渐调整营运战略,大力扩充商品类别,接连引进美容产品、杂货、食品,演变为今日我们熟悉的所谓“药妆店”。除却售卖更多种类的商品,打造一站式服务(one-stop service)的便利优势,药妆店也更加注重改善接待方式,例如为客人提供更多咨询和导向服务,希望改善购物体验。这个时代的日本人不再大把大把地花钱,令曾经风光一时的百货业迅速萎缩,但专卖“轻薄短小”产品的便利店及药妆店却逆势成长。

日本药妆界巨头之一、89年老店松本清(マツモトキヨシ),正是以亲切待客见称,包括在店舖安排杂技表演等各种小型活动,在社区内一步步打响名堂。1978年创立的惊安之殿堂(惊安の殿堂 ドン・キホーテ),则想到在狭窄空间摆放大量商品,营造顾客在店内“寻宝”的感觉,如今成为这间药妆店的标志特征。

日本药妆店:图为东京一家药妆店,商品琳瑯满目。(VCG)

国内市场饱和 增长放缓

日本在1996年废止医药品“再贩制度”管制,进一步卸下药妆店在价格方面的枷锁,迎来自由竞争的时代,药妆店产业更是百花齐放。到1990年代尾,日本出现逾100间连锁营运的药妆店。

来到今天,日本全国拥有超过2.2万间药妆店,销售总额高达7.27万亿日圆, 但开始面临网络药店兴起、国内市场饱和等多重挑战。有店舖瞄准人口老化时代的高龄用家市场,推出更多长者看护类产品;也有商家抓住旅日游客激增的商机,提供游人退税、折扣等服务。

日本药妆店:如今不少日本药妆店都瞄准旅日游客生意。(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