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逝世】大半生定居美国 “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周四(16日)逝世,终年102岁。他曾设计法国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以及本港中银大厦等划时代建筑,被誉为“现代派设计大师”。
贝聿铭1917年在广州出生,1935年前往美国攻读建筑学,大半生都居于美国,但他曾表示,即使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贝聿铭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陈其宽与张肇康参与设计)都是其杰作。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多地,又定居美国多年,但中国人的身份仍离不开他。
贝聿铭曾接受电视节目《筑梦天下》访问,他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想观看贝聿铭更多作品图片,请点击以下图辑:
1979年,中国国家主席邓小平访美,美国国务卿万斯(Cyrus Vance)在在国务院设午宴款待,贝聿铭和夫人受邀出席。不过当国务院接待人员看到他们的中国面孔,以为他们是中方的客人。贝聿铭尴尬地解释他们是美方的客人,接待人员的表情显得将信将疑,有些勉强地让他们进去。
《中国时报》专栏作家傅建中忆述当时的情况指,觉得美方的接待人员实在无知,居然没听说过大名鼎鼎的I. M. Pei。他又提到,随邓小平访美的人都穿“毛装”(即中山装),而贝聿铭夫妇身穿西装,加上说流利的英语,不可能是中方的人。傅建中认为,美方人员的无知,却反映贝聿铭是永远的中国人。
1989年,正值兴建香港中银大厦之时。中银大厦旨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资本主义的象征,但同年发生六四事件,贝聿铭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撰写题为《中国将永不再一样》(暂译,China Won’t Ever Be the Same)的文章批评中国政府,认为北京希望向世界展现的形象,与国家人民的现实生活相反。他写道,一直以来都希望可以回到中国参与建筑工程,也多得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终于有机会在中国工作,但六四事件后,这些梦想都破碎了。
贝聿铭与妻子卢淑华育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定中、建中和礼中,都继承父业为建筑师。2013年,贝礼中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提到其英文名字Sandi。美国记者不解其意,贝礼中解释指,“Sandi”其实意指中文的“三弟”,因在三兄弟中他的年纪最小,所以是三弟。贝聿铭连儿子的英文名字都是中国化的,可见他对中国人身份的重视。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