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vision】英国近年成绩低迷 全是投票制度的错?
第64届欧洲歌唱大赛(Eurovision)周三(15日)于以色列特拉维夫(Tel Aviv)上演,周六(18日)举行决赛,提起这个历史悠久的赛事,大家可能记得奥地利胡须“美女”武斯特(Conchita Wurst)在2014年比赛上的一鸣惊人表现,令他成为当届赢家。而身为音乐大国的英国虽然多次称霸,但踏入2000年代成绩可谓惨不忍睹,虽然有两届跻身五强,其余时间却于下游徘徊,在2003年更以零分成为“包尾大幡”!到底这种惨况原因何在?或者与投票制度有关……
▲究竟欧洲歌唱比赛有什么历史,过往又出过什么国际巨星?请即点击片段▲
“同声同气”的投票制度
欧洲歌唱大赛曾经是瑞典国宝级组合ABBA、乐坛天后莎莲迪安(Céline Dion)、Secret Garden等成名之地,但由这个比赛成名的英国歌手差不多完全欠奉(如Cliff Richard和Blue都是成名后参赛),大家根本不会认为披头四(Beatles)、大卫宝儿(David Bowie)、The Who、艾顿庄(Elton John)、Eric Clapton、甚至是近年的One Direction或Ed Sheeran现身赛场,当地人认为参赛就等于将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
英国人的忧虑不无道理,比赛的评分主要由专家和参赛国的观众两部分组成,即使大会规定不可以把票投给本国代表,不过“同姓三分亲”的投票现象就非常普遍。简单而言,北欧国家互投、前华沙公约国家如波兰和俄罗斯互投、同一语系的国家亦会互相“关照”;以英国为例,通常每届赛事都会获爱尔兰大量支持,反之亦然。
欧洲有不少声音认为这个投票制度反映了歌手的表现只是其次,各国的政治取态才是重点。例如有领土争议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互给负评,同样地,因克里米亚问题而关系紧张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亦有代表被禁止参加或退出。
政治大于一切?
英国在2003年成为“零分状元”,很大程度上都是受政治影响。英国当年被指不顾欧洲盟友反对,与美国一同派兵攻打伊拉克,结果代表英国参加欧洲歌唱大赛的组合Jemini就成为一众评判和观众的“惩罚”对象。正如刚才提到,同声同气的国家通常会互相“松章”,但英国却在该届得不到爱尔兰或马耳他的支持。因此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比赛评述员沃甘(Terry Wogan)当时直言,这是英国在伊拉克战争后遭到反弹。
英国并非首次被“票偿”,在2017年的比赛同样发生。当时正值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宣布启动脱欧程序后不久,英国代表Lucie Jones虽然获评判给予99分,排名一度升至第8位,但在观众评分部分却由四个国家取得合共12分,最终排行15,更有英国人要求借脱欧这个机会,顺道退出赛事。
脱欧=告别赛事?
两年时间过去,英国国会仍未通过脱欧协议,脱欧期限亦一拖再拖。假如英国最终与欧盟分道扬镳,不少欧洲歌唱大赛的支持者担心英国会否因此无法参赛。
大家如果有留意最近数届赛事,或会发现本身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有份参赛,事实上澳大利亚早在1980年代已经有转播赛事,加上当地不少人有欧洲背景,因而大受欢迎。主办赛事的欧洲广播联盟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EBU)于2015年邀请澳大利亚参赛,作为庆祝赛事举办60周年活动之一。
大会本来视这次安排为“只此一次”,但澳大利亚至今已成赛事常客,并至少参加至2023年。除了澳大利亚,非洲国家摩洛哥亦于1980年参赛,不过因为成绩欠佳而被国王哈辛二世(King Hassan II)下封杀令,至今都没有再参加。
说回英国的问题,既然澳大利亚和摩洛哥都可以参加,这意味脱欧后的英国一样可以继续成为参赛国。事实上,EBU并非欧盟组织,而且BBC是EBU会员,只要BBC一日不退会,英国仍可以稳夺出赛资格。
顺带一提,BBC是EBU其中一间最大的资助机构,因此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组成“五大国”,每届赛事都可与主办国率先晋身决赛圈。但英国要扭转近年颓势,或是一众当地音乐人费煞思量的问题。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