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Peppa的中国奇幻之旅 如何成为内地网民的“梗”?
由阿里巴巴影业和英国授权方娱乐一号(Entertainment One,简称eOne)合作的贺岁动漫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农历大年初一(2月5日)在内地上映。预告片《啥是佩奇》一经发布便在内地社交媒体“洗版”,再度掀起原本已有些退烧的Peppa Pig热潮。
《Peppa Pig》(香港译《粉红猪小妹》,内地译《小猪佩奇》)来自英国,最早是在2015年引入中国,2017年下半年起突然爆红内地社交网络。它的“在地化”之旅,充满只有内地网民才明白的“梗”。
这一西方产物究竟是如何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交网络狂欢?
动画主角是4岁的粉红猪女Peppa,整部剧集便是围绕她与家人以及朋友的日常故事展开。她在中国的成名之路可概括为三个阶段。首阶段是2015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与国内几大视频平台,先后引进了这部英国动画。简单正面的剧情,兼具娱乐和教育功能,掳获大批忠实的幼龄粉丝和家长,高居收视榜单前列。
一只不列颠猪的中国“裂变”
从故事描述上可看出,Peppa家住在伦敦西区的一个高级中产阶级住宅区。Peppa热爱音乐,擅长弹奏小提琴,会购买贵族式礼帽,一家四口假期会坐私人游艇出游,这些细节都形象地刻画了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文化。动画亦没有放过英国王室元素,Peppa与一班好友还前往白金汉宫拜访英女王,并与她一起在雨中玩跳水氹游戏。
《Peppa Pig》剧情简单,几乎无反派人物、每集结局皆欢乐和谐,对于成年人略显乏味和幼稚的动画,却在内地网络平台“裂变”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说到内地的网络生态,一言不合就发表情包,是当下中国网民之间流行的一种对话方式。《Peppa Pig》在幼龄观众和年青家长中打下收视基础后,eOne于2016年10月开始在微信平台推出官方表情包,两周内下载量超过100万次。截至目前,微信应用程式上已有6套Peppa Pig官方表情包。
潮语:猪猪女孩、塑胶姊妹花
不过网民根据时下热点自制的表情包,才是令Peppa打响更高网络知名度的催化剂,也就是小猪成名之路的第二阶段。他们为Peppa的图片配搭网络潮语,例如最为经典的“猪猪女孩”和“塑料姐妹花”,以中国社交网络特有的表达方式自娱自乐。
“猪猪女孩”最初是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话题,指那些又笨又傻,笑点很低,爱吃美食,对朋友仗义的单纯女孩,无贬低之意。已经小有名气的Peppa,被网民拿来当作“猪猪女孩”的典范。
后来套用在Peppa身上的潮语,还衍生出“精致的猪猪女孩”和“猪精女孩”。前者比“猪猪女孩”多了注重打扮、正能量的意味;后者则指多事、爱作怪的人,与“猪猪女孩”截然相反,常用来自嘲。
“塑料姐妹花”意指貌合神离、勾心斗角的女生关系。Peppa与好友小羊苏茜(Suzy Sheep,内地译“苏西”)的友情,就被内地网民戏谑为“塑料姐妹花”。事源Peppa学极都不会吹口哨,于是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苏茜。意外的是苏茜一学就会,Peppa即刻变“嬲嬲猪”,挂断好友电话。网民还搜集了很多其他“证据”,指证她们的“虚假”友情。
表情包是Peppa形象在地化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全是内地年青人一种对时代文化的维系,也是一场自嘲式的狂欢。
二次创作各地方言短片 衍生次文化
到了第三阶段,网民所追捧的Peppa Pig已脱离漫画内容本身,就是于内地短视频平台如弹幕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快手和抖音等,掀起二次创作热潮,形成独树一帜的次文化。2017年有网民对《Peppa Pig》动画进行二次创作,重塑剧情并用地方方言配音,然后上载到哔哩哔哩。其中由果子哥哥工作室创作的《重庆版小猪佩奇来了》,目前已获得超过500万次点击。
这些视频多结合方言中搞笑的表达方式,或将剧情荒诞化,因而受到网民追捧。网民的创作热情受到激发,随后不断涌现出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新疆话、东北话等十几种方言版的《Peppa Pig》。但因部分二次创作的内容太黄太暴力,大概2018年5月开始,抖音便禁止了“小猪佩奇”的相关影片话题。
此外,快手短视频平台上一条网民将Peppa纹在背部的影片引起网络轰动,另一名网红主播喊出“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口号,瞬间让Peppa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飙升。
这只不列颠猪仔至此成为“社会人”次文化的形象标志。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网民,纷纷晒出身上印有纹身贴纸,或带有Peppa配饰的图片和短片,自嘲为“社会人”。何为“社会人”?《环球时报》英文版的解析是:“那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通常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稳定工作的人。”
加入成年人世界的复杂社会元素后,Peppa 的单纯形象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反而击中网民笑点,不过此Peppa已非彼Pe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