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伦敦小胜一仗 难改遭多国抵制命运

撰文: 成依华
出版:更新:

网络叫车平台Uber在伦敦上诉得直,获准续牌15个月,逃过被赶走的危机。
不过环观全球,Uber与各地政府的对抗还未止息,在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地,仍然处于劣势,加上还要与各地“地头虫”竞争,经营业务仍在亏蚀状态。

伦敦是重要市场之一

伦敦交通局2017年拒绝让Uber续牌,Uber向法院提出上诉,至周二(26日)伦敦法院宣判,批准Uber续牌15个月。

虽然法庭开出条件,要求Uber承诺防止司机疲劳驾驶、需向警方通报交通事故等,不过Uber能够继续在当地经营,加上伦敦是Uber其中一个重要市场,活跃客户人数超过360万,成功保住这个市场,已算是小胜一仗。

Uber:伦敦法院批准Uber在当地继续经营,可续牌15个月。(VCG)

Uber富争议的经营模式冲击各地市场,在全球多个地方,Uber依然面对来自政府以及士业界的抵制,目前在伦敦小胜一仗,但其实在多个地方仍然处于劣势,争议至今未完。

过去一年在比利时、巴西、西班牙、希腊、萨尔瓦多等地,都有的士业界示威,抗议Uber不公平地与的士业竞争。比利时的士团体6月入禀法院,正式要求禁止Uber营业。

Uber:比利时的士司机团体在3月发动慢驶,抗议Uber造成不公平竞争。(VCG)

各地政府对Uber施压的行动,也并未停止:

● 土耳其:声言把Uber逐出去

土耳其的士业界,向来不满Uber分薄的士司机的生意量,适逢6月是总统大选月份,竞选连任的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6月初向的士业界保证,明言不会让Uber继续在土耳其生存,并让当地收紧法例,令登记做Uber司机的人可能要受罚。

Uber: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声言要把Uber赶出土耳其。(VCG)

● 德国:只限在小部分城市营运

德国法院早在2014年,裁定所有Uber司机都需要领取商业驾驶牌照,否则便是违法,迫使Uber退出在德国的大部分城市,包括法兰克福(Frankfurt)等,目前只有在慕尼黑(Munich)和柏林(Berlin)有限度地营运。Uber曾经向法院大力争取恢复营运,在到了2018年3月也宣告放弃,不会再就低价叫车的UberPOP服务,向法院进行上诉。

事实上,UberPOP过去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已相继遭到当地政府抵制。

Uber:Uber在德国目前只有在小部分城市营运。(VCG)

● 澳大利亚北领地:Uber不愿付高价

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Northern Territory)2017年制订规管Uber等叫车平台的法规,不过Uber若要合法经营,代价不少,除了为每部车缴付300美元(约2,354港元)的牌照费用,在每一程车,Uber再需上交1美元(约7.8港元)附加费用,结果令Uber“知难而退”。

竞争上升 不敌“地头虫”

事实上,Uber虽然名气响亮、知名度高,是叫车服务平台的象征,但除了树大招风,成为各地政府的特别关注对象外,也面对其他发展难题,其中之一是竞争对方抢夺市场。

Uber已逐渐退出多个市场,包括在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或是横跨欧亚的俄罗斯,都把业务售予在当地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当地的本土叫车服务平台,例如在中国卖予滴滴出行,在新加坡出售予Grab,在俄罗斯则卖给当地的Yandex。2018年3月也有消息传出,Uber有意把印度业务售予当地的另一叫车服务平台Ola。

Uber:除了政府规管问题,Uber在各地也面临更大竞争,例如中国滴滴出行5月登陆澳大利亚。(VCG)

路透社3月有文章指出,在亚洲的各叫车服务平台,都要依靠大量优惠或宣传争取生意,变成烧钱大战,但毛利率则下降,令Uber撤出亚洲市场,宁愿转移到拉丁美洲市场。

司机要求更多福利

另一发展困难还有Uber司机的福利要求,Uber的经营模式,本是试图让司机以自雇形式工作,令Uber可以省去大量的职员福利开支,但是这种做法不得民心,愈来愈多司机要求更好福利,就连政府也为他们争取。

例如美国加州法院5月就裁定,Uber等叫车平台必须承认司机的员工地位,意味它要为员工提供医疗、培训等福利;欧盟法院也是在2017年,裁定Uber属于运输公司,而不单纯是科技公司,意味Uber就是各司机的雇主。2018年5月,Uber宣布为欧洲司机提供有薪病假、工伤保障等

Uber:Uber司机也开始争取更多劳工福利,且受到不少地方政府支持。(VCG)

5月Uber公布第一季业绩,帐面大赚25亿美元,转亏为盈,不过若扣除出售东南亚与俄罗斯业务的收益,经营业务是亏蚀3亿美元,仍未走出蚀本局面。

共享经济带来新的生意模式,希望藉著打破传统法规来赚钱,但像Uber一般,在全球大展拳脚却屡屡碰壁,也为实现业务转亏为盈,增添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