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之战】比战争更恐怖 人类古往今来的瘟疫斗争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防疫,亦即预防传染病的集体强制措施。人类史上很早已有对瘟疫的记载,如古希腊和古埃及都有对天花、麻风、白喉等传染病的记录,《旧约圣经》也有记载过鼠疫;中国在商朝则有以甲骨文刻成的关于占卜瘟疫的记载。11 世纪初,波斯哲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在著作《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中讲述,隔离可有效阻止传染病扩大,以及受到特定物质污染的体液或具有传染性。

1 6 世纪, 意大利医生弗拉卡斯托罗(Girolamo Fracastoro)认为,传染病是通过接触传染。一个世纪后,人类终于第一次观察到病原体,荷兰科学家范.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以改良显微镜来观察细菌。直至1 8 2 8 年,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才命名细菌一词。其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柯霍(Heinrich Koch)为细菌研究奠定基础。后者贡献非常大,他凭着发现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而闻名于世,并发展出一套用以判断病原体的依据—柯霍氏法则。

1905年,他更凭结核病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说到治疗细菌所引致的传染病,则要数弗莱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在1928年发现抗生素盘尼西林,开创了抗生素领域;1935年,德国细菌学家多马克(Gerhard Domagk)开发出了广谱抗菌性药物磺胺类药物。两种药物为传染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创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学家。(VCG)

疫情影响古代社会发展

遗憾的是,防疫之路一直走来,不少人命丧失了。20 世纪以前,疫情来袭时,几乎无人可幸免。除了有限的医学知识和药物,主要就是透过宗教来慰藉病患者和临死之人。对疫情,宗教观点在这段时期更占据主导位置。虽然如此,人类还是建立了一些防疫知识。以中国为例,秦朝已有法律规定所有麻风病人要送往“疠迁所”隔离。晋朝甚至规定,官员若家中有三人以上患传染病,即便官员本人没有受到感染,也要“百日之内不得入宫”。

民间的防疫风俗也五花百门,如在门前烧烟火。东晋葛洪编著的方剂学《肘后方》中也记有以雄黄酒涂儿童面颊耳鼻的防疫方法,作以驱避毒虫;《本草纲目》则有记载为处理病患衣物的杀菌消毒预防方法。

可惜,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科学知识的贫乏和对防疫认知不足,百姓对隔离措施大多感到“不仁”,故鲜有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古人也认为疫症是因不顺应天道,而造成对人世间的惩罚,倾向透过不同的宗教和祭祀仪式如祭天、醮会坊等,试图纾缓疫情。

中国古代的医书如《本草纲目》等都有记载一些关于防疫的方法。(VCG)

至于在西方,公元二世纪,安东尼大瘟疫在罗马帝国导致皇帝维鲁斯(Lucius Verus)在内的500万人口死亡。中世纪,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造成欧洲差不多三分之一人死亡。黑死病对于欧洲所造成严重影响,还包括改变社会结构,动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罗马天主教教会,以及导致部分少数族群遭受迫害。可以说,疫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深深影响着古代社会政治、商贸和文化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开始有一些针对传染病如疟疾的治疗方法,当时主要是以奎宁(Quinine) 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与此同时,统计学的发展亦有助社会了解疫情的发展。18世纪,英国医生詹纳 (Edward Jenner)专研和推广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他的努力也为后世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19 世纪,因应全球多国发生霍乱、鼠疫等重大疫情,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防疫会议先后于巴黎、君士坦丁堡、维也纳和罗马分别举行,奠定近代国际防疫程序、检疫原则及通报机制的雏形。

过去一个世纪,科学全面发展,人类不但对疫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控制和治疗疫情的手段亦趋多元和日益成熟。二战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相继成立,进一步加强各国交流机制。

人类早早就意识到公共卫生对防疫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兴起,意识到污水、粪便会对健康构成影响;古罗马时期已有一些相关处理的记述。宋朝则是中国较重视防疫和公共卫生的时期,当时的人对卫生特别重视,诸如如厕卫生、城内粪便处理;当时连监牢的卫生也有规定:每五天要打扫一次。此外,当时还设立多个医疗机关,如养济院、福田坊和安济坊等。除了相关的部门外,又组织编制、大量修订和印行医书。

公共卫生意识冒起19 世纪,斯诺(John Snow)发现肆虐伦敦的霍乱,是源于公共井水的水污染病菌。彼岸的巴黎当时也是个臭气熏天的肮脏城市,造就了1892 年霍乱的爆发。这使巴黎政府决心于1894 年颁布条例,规定房东或管理者要支付将建筑物连接到下水道的费用,并建设以废水下水道放流方式为基础的下水道系统。

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灭绝,当时有人乐观地以为,由于医学进步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建立,传染病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然而,过去数十年,伊波拉、沙士、新沙士、寨卡病毒等困扰着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在提醒了世人,千万别对疫病掉以轻心。

城市的公共卫生是防疫的重要一环,正如19世纪巴黎的城市改造一样。(VCG)

随着全球城市化、频繁的人员交流和全球化活动,令人类更易于接触新的病原体。此外,滥用抗生素、对传染病警惕性减弱,都为疫情爆发提供条件。世卫成立带来一定帮助,提倡改良医疗体制、疫苗、公共卫生应对和个人防御等层面的重要性,加强各国沟通。

瘟疫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仍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威胁,但相信随着未来人类历史的不断摸索、科学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普及和改善,将对疫情有更佳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