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寻找自我 回馈社会 舞者陈桢一场与心交流的舞蹈

撰文: 许懿安
出版:更新:

革新现代舞先驱、已故美国非裔编舞家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说过:“舞蹈是为所有人而存在。我相信舞蹈是来自人,它永远都应回馈人们。”
身为一位舞者,除表达自己与娱乐观众,还背负着怎样的使命?又怎样做到如阿尔文・艾利所说的事?且让接受香港01专访的编舞者及舞者陈桢娓娓道来。

陈桢是土生土长香港人,2006年赴笈英伦。她自言小时候是先受音乐与舞衣同样斑斓美丽的中国舞吸引,长大后则深入“舞林”,接受卡塔克舞、芭蕾舞、现代舞训练。然而她即使在外习舞多年,还是想念香港这片栽培她的土壤,以及中国舞这道让她踏进舞蹈世界的大门:“我的心永让在这里(香港)。”她说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交流,会让她认识自己更多。然而经历多年寻寻觅觅之后,她说:“现在我想的是转往内在,寻找自己的声音。”

香港土生土长编舞者及舞者陈桢接受香港01访问,她受敬爱的祖母以及恩师启发,以让更多人享受舞蹈带来的愉悦与益处为职志。(Gigi Giannella)

   吁观众随心感受 期待真挚交流

寻找自我就是她2月2日至3日将在香港艺穗会公演独舞作品集《寻》的命题之一。《寻》是她将她离港后经历沉淀、以舞蹈呈现出来的成果,惟它不定能给出什么答案。她说:“观众以平常心入场就好。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而这些都是我期待与他们交流的东西。”

是次公演的作品集,结合陈桢自己编舞,以及她的恩师、英国孟加拉裔卡塔克舞艺术家海亚姆(Amina Khayyam)为她度身编排的舞蹈。当中有大量卡塔克舞(Kathak)的元素。届时观众将看到步法急速与旋转等高度讲求技巧的表演。

卡塔克舞是印度的古典舞蹈,源于该国北方,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它分为Nritya(纯舞蹈韵律部分)和Nritya(剧情部分)。Nritta是卡塔克舞中各种协调性动作的总和,而Nritya则通过戏剧表演给予舞蹈实质内容来展现故事或史诗。

印度古典舞卡塔克舞(Kathak)有舞蹈韵律部分及剧情部分,在叙事与表达情感有优势,感染力更高。图为陈桢身穿舞衣展现舞姿。(Simon_Richardson)

   结合关爱与舞蹈的计划

除了双亲悉心栽培,陈桢与姊姊跟祖母极之深厚的感情,也在她的成长也扮演重要角色。

小时候陈桢两姊妹与祖母分享一个睡房,她们总是不顾父母劝阻,以挤到祖母身旁安睡为目标。然而,这样幸福温馨的日子也会过去。祖母2013年去世,令陈桢想到更多。她从嫲嫲身上看到,长者感觉快乐,以及有人陪伴是很重要的。她的恩师海亚姆也是一位乐于助人、不忘回馈社群的舞者。她是受她们启发,创立教学项目Passion Project。

陈桢自言来英初期,觉得一切都新奇又好玩。她也乐于像海棉一样吸收新学问与经验。但在四、五年前一个年三十晚,她眼湿湿地打电话回家。人与家的牵绊,就是这样深植血肉之中,在游子毫无防备的一刻,突然紧紧勒住她的心。

挚爱的祖母离世,让她想得更多、更深。她再也不是在外留学首两年不肯定自己是否真要走上舞者之路的少女了。她对记者坦言自己迷惘的时刻:“我下课回到住处、对住四面墙。当时我在想,除通过舞蹈传达讯息以及娱乐观众以外,身为舞者的意义是甚么?”

   与长者共舞 教学相长

英国一个社区中心很快就看到陈桢就这个问题给出答案。她在2015年创立教学项目Passion Project,在社区中心教长者学舞。部分学员有骨质疏松、手臂无法提举高过肩膊、患有脑退化症,或是无法站着跳舞,但学生对上课的热情,完全不受这些问题影响。他们对上课的责任心与认真程度,比现今不少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者借着学舞有助强化肌肉与肢体协调力,减少跌倒的风险,课堂也增加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陈桢说:“她们见到我都会表现得好开心,跟我和其他同学殷殷说话。他们人生阅历丰富,也让我学到很多。”很多长者的家人一周探望他们一至两次,其他时间他们就只有干等。一周一次的课堂对长者来说,会是一个增进社交的好机会。陈桢说:“这就是我可做到的事。”

陈桢在社区中心教长者跳舞。不论教与学的人,都乐在其中。(Takeshi Matsumoto)
+2

   艺术治疗有力量 乐见政府做更多 

让陈桢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脑退化症的婆婆,她是由女儿安排前来上课的。她站不起来,在课室内显得非常困惑、也非常安静,情况就如她不属于这个空间一般。然而课室某天彷似被施了魔法。陈桢贴心地为长者拣选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经典歌曲。她播出法兰・仙纳杜拉(Frank Sinatra)名曲《Fly Me to the Moon》后,婆婆竟突然在不需别人搀扶的情况下,站起来舞动。原来这是她年轻时最喜欢的歌。

这位婆婆的表现,证实音乐与舞蹈的力量能如何改善长者身心与生活质质。然而在香港,艺术治疗、音乐治疗与舞蹈治疗却未见普及。当陈桢被问及会否将Passion Project移植来港时,她说条件许可的话定会考虑。她认为香港政府可做多一点,让人们能以较低廉的费用获得治疗服务。

   对抗限制 女性活出自我

相对英国社区中心的学生,陈桢的嫲嫲也有她的人生轨道,而这些都是部分用于创作《空》的素材。作品目的是探索女性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将生命中的残酷、美好、脆弱及强韧一一呈现出来。

陈桢的嫲嫲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拥有中学学历的女子,毕业后顺理成章觅得对象,婚后成为五位男孩的妈妈。她并没放弃正职,继续担任老师,同时竟能拨出时间自学,取得会计师资格,非常了不起。她看着儿子长大成家立室,未几又展开全天候照顾孙女的生活。她终其一生都是毫无保留为家人奉献,同时又能活出自我。

从她自己、祖母、到英国社区中心的长者,女性不论女性置身任何时代,总会面对或多或少的束缚、要应对外界加诸她们身上的预期,而为自己发声的能力也面对不同形式与程度的剥夺。然而就如陈桢可敬的祖母一样,只要不放弃追求梦想,抱着至少试过的便无憾的心态,不论最后是成功或失败,女性都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