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沙皇情史电影 揭示普京、东正教与帝制复辟的纠结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这是我人生感到最美妙的一个晚上,准确来说,应是整个夜晚。储君由晚上1 1 时半待到清晨4 时半。时光过得很快,我们今天也谈了很多。”上述是俄罗斯芭蕾舞者玛蒂尔达(Mathilde Kschessinska)的日记节录。
今年传媒首次公开这批手写日记及素描画,揭露玛蒂尔达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后者在1917 年俄国革命中被推翻处决。近期一套有关这段情史的电影在十月革命百周年期间上映,惹来宗教份子及保守派强烈不满。是什么促使俄国人对这位百年前的君主,念念不忘?

玛蒂尔达与未婚的尼古拉二世有过一段秘密恋情。(网上图片)

电影《Matilda》讲述的是这一段历史:当时仍是储君的尼古拉二世,在1890 年一场表演,对舞台上的玛蒂尔达一见钟情,此后二人发展出一段秘密关系,但尼古拉二世碍于履行继承王位的责任,最终跟对方分手,另娶德国公主亚历山德拉(Alix of Hesse-Darmstadt),登基成为沙皇。这段往事并不陌生,然而最让俄罗斯东正教会(Russian Orthodox Church)及信徒无法接受的是,电影充斥不少爱欲情节,包括二人的床上戏份和玛蒂尔达赤裸的画面。

狂热宗教份子 暴力反对电影上映

俄罗斯东正教会早于2000 年已为尼古拉二世一家封圣,因此教会和不少信徒皆拒绝承认这段地下恋情,更无法接受他们心目中的圣徒,在大银幕上演凡人的情爱和性欲。教会及信徒召集十万人联署,要求普京政府封杀电影,然而诉求不得要领,在电影上映前,国内便发生了数宗暴力事件,包括针对一间戏院以及该片导演乌奇捷利(Alexei Uchitel)位于圣彼得堡的工作室。

电影在公映前后引来不少宗教人士抗议。(路透社)

各方压力使电影再三延期,最终在10 月25日于全国2,200间戏院上映,影片发行规模与过往国内及外国成本最高的电影看齐。发行公司Caro-Premier董事长Alexei Ryazantsev透露:“我们收到零星恐吓信件,但地方警察的反应非常迅速。”不过电影男女主角却相对谨慎得多——饰演Matilda的波兰女星Michalina Olszańska 及饰演尼古拉二世的德国男星Lars Eidinger皆因安全理由拒绝赴俄出席首映礼。

早前俄媒在戏院访问电影观众,有青年表示正因该片富争议性才决定入场观看,希望得知有关舆论是宣传噱头还是真正的歇斯底里。跟女友前来的Vladislav Tyunkin则说:“我们想要透过我们 (入场观看) 的决定,来表达任何电影,不论是什么题材,都有权在大银幕上映。”当然,也有人纯粹出于对该段历史的一份好奇才入场看戏。不少年长一辈也有入场观看,惟他们大多不愿谈论这部争议电影。不过,记者在现场观察所得,大部分入场的俄罗斯观众都没有半点被冒犯的感觉。当电影播出比较争议性的镜头(如Matilda裸露胸部),戏院内出现的不是一片愤懑,而是阵阵笑声。俄媒形容:“这似乎说明了,当今俄罗斯和沙俄时代的距离。”

由于封杀电影诉求不得要领,俄罗斯国内发生多宗暴力袭击事件。(网上图片)

自普京于2000 年上台以来,一直希望透过吸纳俄罗斯东正教成为政治机器的一部分,将国家的影响力推至前苏联加盟国甚至更远,以配合他复兴国家的夙愿。普京致力推广的保守价值观,与俄罗斯东正教教廷所提倡的观念不谋而合,他甚至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会放权给教会自行定断。由于东正教是俄罗斯历史中的重要一环,近年西方舆论不时直指,普京藉东正教激起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把自己塑造成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随着近年俄罗斯与乌克兰出现纷争,大规模的东正教活动及朝圣亦愈发频常,《纽约时报》于2014年的一篇文章便引述分析形容,在位多年的普京正利用俄罗斯东正教将俄罗斯人连结起来,形成新的意识形态,助以延续他的统治。

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于2000年获东正教封圣,自始国民对这位君王有不一样的看法。(网上图片)

电影风波遇上革命纪念 唤起俄人沙皇情意结

尼古拉二世一家在统治期间以宗教狂热见称,1890 年代初爆发的饥荒埋下俄国动荡的种子,加上当时政府救援不足,全国示威及工人运动遍地开花。1905 年,国内问题水深火热,反对尼古拉二世的声音有增无减。当年1月在圣彼得堡的示威遭受血腥镇压,同时经历不获民众认同的日俄战争,使国内示威浪潮一发不可收拾。1914 年,尼古拉二世进而带领俄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战况不利,国内民不聊生。列宁回国带领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Bolshevik)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纵使这位末代沙皇已放弃王位,但全家仍逃不过灭门命运,于1918 年7 月17 日在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遭共产党秘密处决,遗体至1991 年才被发现。1998 年,时任总统叶利钦下令把他们的遗体送返圣彼得堡举行国葬。

俄国东正教会经过长期辩论,最终在2000年确认,为其一家封圣,又认定他为“信仰的热忱者”,指尼古拉二世在危难时仍对信仰坚定不移,并于叶卡捷琳堡处决地点兴建著名的“滴血教堂”(The Church on Blood)。虽然封圣决定曾引起社会争议,不少人认为尼古拉二世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但随着苏联时代结束,加上俄罗斯最高法院在1998 年为其平反,裁定遭灭门的罗曼洛夫家族是苏联镇压下的受害者,这位末代沙皇的地位及民望才有所显著提升。

适逢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百周年,这个本应是纪念无产阶级推翻沙皇帝制的时节,在国内却吹起缅怀帝制的风气。今年3月一项民调显示,认同恢复帝制的民众接近三成,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比例绝对不少。《Matilda》闹出的风波进一步反映出原来部分俄罗斯人仍有“沙皇情意结”。俄国各地纷纷竖立尼古拉二世的纪念碑,国民又举行各种平反追思和纪念活动。今年7月17日,近60,000名信徒在叶卡捷琳堡手持肖像、十字架等纪念品,彻夜游行20 公里,花了四小时抵达滴血教堂来纪念他们的死忌,是历年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电影导演乌奇捷利认为批评者应先观看电影再作评论。(网上图片)

同样参加追悼游行的,还有“美女检察官”之称的国家杜马议员波克隆斯卡亚 (NataliaVladimirovna Poklonskaya),手捧着尼古拉二世肖像一幕成为了各大传媒焦点。她在年初抛出一个轰动全国的消息,声称在克里米亚检察院旁的一尊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雕像出现神迹(мироточит),指雕像被类似油的物质覆盖并散发出香气。近日她带头反对电影《Matilda》,更就此向当局提出43项指控,最终被悉数驳回。上述事件表面上代表少数人的抗争失败,然而波克隆斯卡亚显然比起对该片不褒不贬的普京,更博得教会及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支持。卡内基莫斯科资深研究员Alexander Baunov便指,要打击那些反电影的示威或训斥波克隆斯卡亚,对普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他目前未有采取相关行动,这反映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仍有犹豫。

苏联解体前,一般俄罗斯人对尼古拉二世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多半涉及政治正确的考虑。然而在这个百年纪念时期,俄罗斯却出现了纠结的情绪氛围,有部分的爱国主义者主张“君主制才是俄罗斯的灵魂”,大力支持国家重回沙皇帝制,甚至开办学校推行传统文化、东正教信仰以及爱国教育。格尔曼教授指,这股回复帝制的怀古风气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俄罗斯老百姓面对目前一些艰难的日子,难免会倾向缅怀昔日时光,即1917 年前的沙皇时期,国家曾经辉煌一时的日子。另一方面,国内的精英阶层可能亦有所盘算,认为回复帝制或更能保障他们的寡头垄断和利益,“沙皇帝制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俄罗斯在这百年间社会经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变化,回复帝制的机会很渺茫。”他又直言:“回复帝制很容易令政权倒台,社会只会再次面对艰难的时刻。”

美女检察官波克隆斯卡亚在事件中起着积极的反对者角色。(网上图片)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1月1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6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