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选莫迪惨胜 青年高失业率或成致命伤?
印度6月5日公布大选结果,现任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领导的执政联盟于印度人民院543席中赢得295席获胜,较原本预期的逾400席相距甚远。
这位印度总统选前曾扬言,将领国家成第三大经济体 、2047年跻身发达国家。然而,外界如今已开始对曾抱有质疑,其中,青年失业、返乡潮等更是莫迪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来自印度哈里亚纳邦(Haryana)的28岁青年Sunil Kumar相信通过努力实现梦想。通过努力,他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第三个学位好能换取一份高薪工作。过去五年里,他的一份全职工作是在村里的一所学校扫地,另外还兼职辅导低年级学生,每月收入约为665港元。这远非他梦想中的工作。
在印度金融中心的孟买,23岁的Nizamudin Abdul Rahim Khan生活在这里的Rafiq Nagar贫民窟,炎热的午后,Khan会在未铺好路面的泥泞街道上打板球。通过维修房屋、建筑之类的零工,Khan每月能赚1万卢比(约合940港元)左右,但这并非稳定收入。约80万人住在这些狭窄黑暗的小巷中的小房间里,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混日子。
本周,这个人口预估超过14亿的大国印度将在一场严峻的就业危机中正式拉开大选帷幕,当政10年的总理莫迪竞逐第三个任期,他鼓吹印度经济在治下的亮眼增长——政府预测2023-2024财年GDP增长将达到7.6%,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Moody's)上月报告称印度将成“G20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若当选,莫迪承诺在下一个任期为年轻人增加就业机会、为年轻企业家提供低息贷款——“印度的年轻人甚至无法想像他们会有这么多的机会”。但雄心勃勃的口号背后,现实却无比惨澹。
据独立智库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2023年12月印度的失业率高达8.3%。城市地区的失业率尤为严峻,在疫情冲击下一度飙升至20.9%(2020至4至6月),此后虽有回落,但全职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年轻人成了失业率最高的群体,国际劳工组织(ILO)去年报告显示,印度25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中,有超过4成没有工作。
对Kumar而言,理想的情况是当一名教师,至少不至于白白浪费了他的学位。“如果你努力奋斗,你应该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但Kumar的努力只换来了一个低薪岗位——“为了养活自己,我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Kumar和Khan背后是数不清境遇相似的印度年轻人,他们被迫从事低薪岗位、临时工作,有的则难挨城市的贫困生活,回乡务农。
高增长、高失业率
过去几十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动力来自服务业的扩张,然而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不及制造业。班加Azim Premji大学经济学教授Amit Basole指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务流程外包、电信和 IT。这些都是高增长行业,但它们并不是就业的创造者。”
早在莫迪上台前,创造高薪就业机会一直是印度政府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将莫迪送上总理之席的一个重要社会议题。但他在位期间推行的“印度制造”计划未能取得成果,每年创造2000万就业的承诺却始终未能兑现。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印度制造业只占GDP的13%,而服务业占比则达到48%。相比之下,2014年莫迪上台之初,制造业占比为15%。而制造业所创造的劳动力占比也从2011/12年的12.6%下降到2021/2022年的11.6%。
2016年,莫迪以打击腐败为由,突然宣布停用最高面值500和1000卢比纸币——相当于该国86%的流通货币,这一举措给印度广大依赖现金进行交易的中小型企业造成严重打击,许多零售店的销售额大跌甚至倒闭。疫情的到来则令这些提供着众多就业岗位的企业的生存能力进一步受到打击。
美国麻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经济学教授Jayati Ghosh表示,印度虽然在疫后推行经济复苏计划,但该计划却是针对大企业的,尤其是高度集中了90%的利润的前100家大企业,小型和微型企业从中获益寥寥。这些大企业利润虽高,却没有给印度带来多少就业机会。
失业青年返乡务农
许多在城市没有找到稳定或高质量工作的印度人回到了农村。《华盛顿邮报》今年1月报道引述发展经济学家Santosh Mehrotra称,印度农业人口在2019年初达到谷底后(略低于2亿人)再次飙升,达到逾2.6亿,与20年前印度农业就业高峰期的农业劳动者数量相差无几。
同一时期,城市就业人数减少了近900万。许多人回到自己的家庭农场工作,享受政府疫情期间推出的一项覆盖8亿人的粮食福利计划(为受到抗疫封控影响的人每月提供5公斤大米或小麦,政府去年11月表示将把粮食福利计划再延长五年)。
来自临近新德里的哈里亚纳邦(Haryana)的工厂主称,他的工人数量已经从55名降低至33名,一些工人“比起在城里受穷,他们更愿意在村里受穷。”Mehrotra形容这一现象,“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重返农业,这是灾难性的,这是我们经济中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的倒退。”
对莫迪第三个任期意味什么?
平民出身的莫迪,凭借其强硬的政治实力、果敢的改革决心,在印度民众中拥有广泛深厚的支持基础。但有分析指出,此次不如预期的选举结果或使莫迪处于弱势地位,使得其议程设定与推行难度大幅增加。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家Ronojoy Sen表示:“莫迪已经失去了‘不可战胜的光环’,他在党内外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打击。”
此外,由于人民党议席不过半,料国内政治内斗加剧,后续联合政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将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焦点。有分析人士甚至警告称,对几个较小地区党派在内的新民主联盟伙伴的依赖可能会迫使人民党做出让步,比如向他们提供部长职位或放弃部分改革议程。这还意味莫迪第三任期内可能出现民粹主义倾向。
虽然近年印度国家许多人都在谈论由更多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但有专家警告,假如当地经济未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涌入市场的劳动力,那么这一红利可能会变成“人口负债”。经济学家库马尔(Arun Kumar)说,根据他的计算,全国大约积压了2.8亿个工作岗位。除此之外,每年还有约2400万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大军。
其实,今年3月至4月间,印度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的比较民主计划(CSDS-Lokniti)的一项民调显示,约62%来自城乡的受访者认为,就业机会在过去五年中变得越来越难找,而超过55%的受访者认为,州政府或联邦政府应为就业机会减少和通货膨胀负责。
然而,印度人民党在是次竞选活动中基本上避免讨论这一问题,或许是莫迪今次“惨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青年失业、返乡潮绝对是莫迪第三个任期内需要尽快处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