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债券|专家授认购攻略 吁申请30手 倘“银弹”不足一招解困

撰文: 顾慧宇
出版:更新:

新一批银色债券将于今日(7月28日)至8月8日起接受认购,由于“保底息”加至5厘,不单为历来新高,也高于目前市面一般港元定存年利息,并能锁息3年,引来不少老友记关注。今次银债合资格人数较上次增10万人至约220万人,发行额则加码至500亿元,有分析预计,认购人数及金额均将创新高,最终或有30万人认购,建议资金充裕长者可人均认购30手,若“银弹”不足则可考虑沽出旧银债换入新银债。

分析预计,此次认购人数及金额均将创新高,最终会有30万人认购,﹙资料图片﹚

建议人均认购25至30手 勿重复认购

新一批银债保底息达5厘,料大受老友记欢迎,多家银行及证券行均有推出银债认购优惠“抢客 ”。

相关文章︰银色债券|7.28开售 银行、证券行认购优惠一文看清(不断更新)

信银国际个人及商务银行业务财富管理执行总经理梁淑怡女士表示,银债对寻求稳定收入的长者提供了一个低入场门槛、较低投资风险而且息率相对吸引的投资选项,预计今次认购情况将较上次更热烈。

多家银行及证券行均有推出银债认购优惠,豁免各种费用,如认购手续费及提早赎回费等。﹙资料图片﹚

信诚证券联席董事张智威亦预计,由于此次银债认购人数及金额均会创新高,认购人数料达30万人,人均料获20至30手,建议长者可人均认购30手。中银香港个人数字金融产品部副总经理周国昌早前预计,此次银债合资格认购长者近220万人,较往年为多,最终会有30万人认购,人均可望获派20手,建议人均认购25至30手。

张智威并提醒,长者需要留意银债不能重复认购,即在不同银行或证券行申请认购,否则会被取消申请资格。

张智威并提醒,长者需要留意银债不能重复认购。(资料图片)

倘“银弹”有限 可沽旧银债买新

过去一段时间,政府推出不少零售债券产品,供公众认购,除了银债外,还有通胀挂钩债券(iBond)及绿色债券﹙Green Bond﹚,老友记或都有出动,若如今次“银弹”不多,是否应该沽出换马新银债?

先说银债,港府今次为第八次发行银债,早前发行未到期的银债有第七批及第六批,分别将于2025年及2024年到期,两批银债的保底息分别为4厘及3.5厘。虽然银债与iBond及绿债不同,不设二手市场,但可以提前赎回,除了本金还可取回相应利息,过往赎回比率仅为3至5%。

致富证券业务部主管郭家安认为,由于是次银债保证息率比2021年发行的银债﹙2024年到期﹚高1.5厘,比2022年发行银债﹙2025年到期﹚则高1厘,假设客户手上持有10手2021年发行银债,与新一批银债每10手每年收取的利息差别便有1,500元,扣除提早赎回手续费后,每年可多收取约1,400元利息,“客户确实可考虑把旧银债换为新银债,提高回报。”

富途交易部高级分析师毛君豪补充,银色债券不设第二市场,债券到期前只能向政府出售,并以原价加期间累计之利息赎回有关债券。

郭家安表示,若果手持早前两批银债,可考虑沽出购入新一批银债,至于绿债及ibond则不太建议。﹙资料图片﹚

沽出iBond、绿债换马不划算

至于是否沽出年息率更低的绿债及ibond,再买入新一批银债,郭家安则不太建议。他指出,由于两者现时市价已反映了市场息率,价格皆“潜水”,以市价沽出再认银债,恐先要“蚀价”,计及手续费其实收益差不多。

截至周四﹙27日﹚收市,2024年到期的iBond(4246)收报97.3元,2023年到期的iBond(4239)收报99.15元,绿债(4252)收报96.15元,全部均低于发行价。两批iBond保底息均为两厘,绿债保底息有2.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