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弃公务员铁饭碗 日本“执垃圾”年做千万生意 旧物越洋变宝
任职公务员薪高粮准,向来是不少人的梦想!只不过,港男孔德广早年选择放弃月入近3万元的公务员职位,转行做“收买佬”,在日本回收垃圾之余,亦从中寻宝,将当地人弃置的旧物运回香港出售,整盘生意全年收入近千万元。
垃圾回收是冷门的行业,还要远至东洋,孔德广接受《香港01》专访,亲自揭秘“旧物变宝”的秘诀,更将珍藏“大晒冷”!
“收买佬”给人印象大多数是粗鲁、衣著“求其”,但记者眼前的孔德广一改“收买佬”的标签,身穿一身黑色“型格”运动服,手戴配饰,坐在办公室内,不慌不忙地收拾著一箱箱从日本运来的“垃圾”。
与其说这里是办公室,倒不如说是古董收藏店──600呎细小空间布满各式各样的日式中古玩意,教人仿佛置身于70年代的日本。“唔好睇小呢度呀,成间屋嘅嘢加埋起码值800万!”孔德广笑称。
谈得兴起,他即场“垃圾开箱”,当中不少是家居用品,如有1994年生产的三菱台灯,也有附带原包装盒及说明书的旧式松下电饭煲,甚至连价钱牌都有,上面标记著8,800日圆(折合约484港元),孔德广指其保存完整,可以在香港卖到3,000元。
长者离世 百年旧屋藏珍宝
日本回收的垃圾漂洋过海,变成为港人最爱的中古玩意,甚至升级为收藏品,大有“钱途”。孔德广于日本从事垃圾回收,大赚三浸利润,包括回收垃圾收费、日本政府退税,以及变卖“垃圾”所得,一年收入接近千万元。
变卖“垃圾”大有学问。除了从回收日常的生活垃圾中寻觅之外,还有为离世长者处理房屋及遗物所得。“当有亲人离世,日本人系好介意(处理这类事情),佢哋不愿亲身处理遗物,仿佛要同去世的亲人断绝所有关系!”孔德广解释道。
随著日本老年化严重,尤其是乡下地区,孔德广指,一个月都有5、6单旧屋清屋的需求,他解释,这些长者不少居于旧屋,有些旧屋是木头构造,通常有过百年历史,有倒下的风险,假如想在该地建造房屋,就需要清理整间房屋,“成间屋都要拆埋,因此要将所有遗物清走,再用挖泥机挖出木桩,之后运走木头、砖头等,一呎要收取1万日圆(折合约550港元)。”
捡垃圾都有门槛
想做“收买佬”,亦有门槛。孔德广指出,必须有回收牌,每年要交予政府1,000日圆(折合约55港元),金额不多,但现时大部分新批出的回收牌都有地区限制,回收地点不能超出一个县,当收到不符合政府要求的物品,还要向政府部门报备。例如大型的白色家电,据了解日本人在购买新家电时还要另外付1,000至6,000日圆购买回收券,日本政府鼓励当地人在买新家电的同时回收旧家电,或是自行拿到各地的指定场所。
幸好,孔德广旗下公司所持有的回收牌属于旧牌,他称:“前后用了40年,不受地区限制,又不用向政府报备,公司最初扎根在埼玉县,随著有当地居民搬出去第二个地方,仍继续揾我哋去收垃圾,经过居民口耳相传,公司的业务范围亦越来越多广,伊豆县、青森县,甚至连北海道都试过。”
即使旧牌有“特权”,但亦较少年轻人入行,孔德广指,共同经营日本垃圾回收公司的合伙人年纪大、想退休,惟下一代不肯接手,他才接手整间公司。回收日本垃圾并不易,但从中找到“珍宝”也教人兴奋。孔德广称,日本的员工在回收垃圾时偶尔会发现“潜力股”,例如电器、菲林相机、衣服等,就会拍照给他看,经过“鉴定”后,价值较高、保存完整的旧物便会运回香港,由他亲自维修或送去清洗,最后放上二手交易网站上出售,“通常会睇下系咪名牌,或保存是否完整,每年可以卖出2,400至3,600件旧物,营业额大约240万元。”
中古相机有价有市 “零成本”
至于如何物色好物,孔德广指,最重要紧贴潮流,“我通常会上网睇下今期流行啲咩,嚟我度买嘢(的人)通常18至28岁,Buying Power(购买力)系年轻人,佢哋而家追求复古。”
讲到常见“潜力股”,非中古相机莫属。例如近来菲林相机在香港再次兴起,底片冲晒店开到“成行成市”。孔德广认为,由于日本相机品牌富士停产菲林底片,仅剩下柯达仍有生产,但柯达底片在日本要交税,价钱较高,令日本人对菲林机热情大减,相反香港免税,柯达底片“又平、又靓”,再加上日本冲晒店亦没有香港多,“由一个县到一个县冲晒,来回要两个钟。”
于是大量的菲林相机成为垃圾,遭到日本人“抛弃”,孔笑称:“我执菲林机可以赚钱,仲可以赚日本政府退税,再系香港卖返出去,通常一部菲林相机可以卖到2,000元,但最紧要我的成本系零。”
谈及维修窍门,孔指出,最难维修是中古相机,“表面污迹最难解决,当初我哋试咗好多方法,最后估唔到一个在日本文具店随意可见的擦胶,竟然轻松解决!”
有啲人可以系某个环节发光发热,但只有我可以将成个环节串联起来,贯通一体。
假如话菲林相机的兴起是年轻人追逐复古而促成,那么收藏品则犹如良驹般等待伯乐,孔德广,收藏品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升幅,要遇到合适的人,才有价值。通常有两类人会买,一种是想找回童年回忆的人,另一种是买来作拍戏道具,不少本地导演亦曾来寻宝。
所谓贸易,在孔德广心中,是两地的人对同一件物品不同的感情或需求,同时是同一件物品在两地的差额,“到而家呢一刻,我都系赚紧呢个差额。”被问及是否担心生意模式被其他人复制,又或是被日本员工取代,孔德广笑称:“有啲人可以系某个环节发光发热,但只有我可以将成个环节串联起来,(由收垃圾到卖垃圾)贯通一体。”
他自豪地说:“的确,其他人可以复制我的生意模式,但你要咁啱有愿意帮忙的员工,咁啱识日文预约货船,当货运咁紧张的情况下,船公司又咁啱俾船,你又咁啱可以塞满成个货柜,否则无法复制我的利润。”或许正如孔德广所讲,成功是靠是1分的天分,再加上99分的“咁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