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路劲单伟彪吁勿标签“靠父干”上车 住屋成非常大的矛盾
土地供应不足已是一个困扰香港多年的问题,特首林郑月娥连番出招,先后推出“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愿景,大规模增加土地供应。俗语说“远水不能救火”,就算项目获立法会通过,落成需时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可解决长期供应的问题,惟短期的则未见舒缓。
2016年开始在港发展住宅项目的路劲基建(1098)主席单伟彪指出,香港房屋问题始终要靠大规划增加土地供应才有望解决,又认为时移世易,社会不应标签“靠父干”上车的年轻人。
单伟彪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中央政府已经见到,对香港而言“住屋系一个非常大嘅矛盾,有钱同冇钱争太远。所以呢度一定要推动。”他认为未来十年住屋供求仍然失衡,即使面对美国加息等负面消息,“楼价短期应该跌唔到,你话十五年之后呢?咁就唔识讲。”
惟经历过2019年反修例风波后,香港出现移民潮,据去年8月统计处资料,有近9万人于年内移离本港。单伟彪认为,港人移民有不同考虑,部分或会沽出持有物业,以用作移民开支,但同时亦有可能于数年后,或会因为不习惯而回流本港,虽然未知实际移民人数,但土地供应短缺问题,并不会因为短期移民人数上升而解决。
移民潮不影响楼价 但增加人手短缺问题
不过移民潮影响各行各业,一向人手短缺的建造业情况更严峻。单伟彪本身亦是主力承接建筑工程的惠记集团﹙0610﹚的行政总裁,他表示除移民的因素外,政府在“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两项大型工程尚未正式展开前,现阶段已开始在业界“挖角”,造成工程师短缺。
他认为,政府应考虑实际的工作情况,精简政府内部架构,并订立长远执行计划,避免政府内部出现人手过剩、行业却人手短缺情况,他估计随着更多大学生毕业及人行,情况会于未来两、三年有所舒缓,暂时只好通过培训额外人手去应付工作量,“有7、8成工作其实都系常识,其他先系专业,所以我叫同事唔理对方系咩人,只要有心、想学都可以,希望可以减轻工程师工作量,暂时未知成效,但相信有机会得。”
增加供应长远才可解决房屋问题
当年政府为压抑楼价推出多项楼市辣招,近年有声音认为应考虑放宽。事实上特首林郑月娥已推出俗称的“林郑Plan”,按揭保险新例下,800万以下首置物业最高可造九成按揭,800至900万最高可造八至九成按揭(最高贷款额为720万),900至1,000万最高可造八成按揭,同时可放宽压测。
单伟彪笑言,放宽似乎无助解决问题,“你提高(上限)后发展商自然起返啲千几万嘅楼,所以要睇政府对后市睇法,地就永远都唔够,直到北部都会区,同中水(明日大屿人工岛)之后,如果唔系冇可能做到供需平衡。”
至于近年“奈米盘”成风,政府早前就在一幅屯门住宅地皮的卖地条款加入限呎要求,冀增加住宅单位的面积。单伟彪坦言“奈米楼唔人道,可以讲系学生宿舍”,但认为是由于楼价太贵,购入“奈米盘”是无办法之中的办法,“起码都有三百几、四百呎,先有得住下。”他重申,一定要大幅增加供应,才有望舒缓情况。“未来最多供应系启德,但都已经卖晒,政府推地有数计,地(供应)未解决,点起楼?”
勿标签“靠父干”的年青人
就如文章开端所言,“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至少要在十多年后才开始见到成效,要置业上车的市民,除了靠辛苦打工储钱,又或投资之外,另一“出路”是靠父母协助,借出首付“上车”。
不过社会似乎父母助上车一事标签化,在相关报道的留言区,不时会见到“靠父干”等留言。单伟彪认为社会不应标签化,“你帮仔, 仔帮孙,我觉得负面系睇得太多富二代嘅嘢,一般我觉得冇问题, 成唔到家咁点?中国人大部分过身后,(资产)留畀仔女,只系早啲畀咁解,(剩低)够(老人家)养老就得。”
“砖头保值”一向都是华人社会的习惯,但到了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年轻人又应否改变?他认为,若果目的是自住的话,有能力就应该置业,“首先应该唔会贬值,第二可以迫你储蓄,第三有人借钱畀你投资,我有好多同学都系咁,打一世工,赚到都唔够佢层楼(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