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毁灭人类吗? 对话港产机械人公民 以柔克刚辟“AI+美学”赛道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名字,是对“人”的第一份期许。当人形机械人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Tesla旗下与变形金刚同名的Optimus,亦或美国行业龙头Boston Dynamics,以希腊擎天神Atlas命名产品,市场主流,多追求机械人的“骨骼感”、“力量感”,务必刚健孔武。

不过,正所谓“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钧”,本港汉森机器人(Hanson Robotics)另辟蹊径,不追求侧空翻、强负重等技巧,反用逼真的面孔谈吐“以柔克刚”,创始人大卫.汉森(David Hanson)接受《香港01》访问时明言,机械人应是美的科学。

公司旗下最著名的“当家花旦”,则是以年轻女性形象出现的“索菲亚”,更是全球首个“机械人公民”,早在2017年就获得沙特官方认可国籍。记者也与索菲亚直接对话,谈及生死、自由、爱,以及是否想要毁灭人类。

相关链接:港企卧虎藏龙-诞全球首个ai机械人公民-舵手解画十年布局迎风口

汉森机器人(Hanson Robotics)大卫.汉森,以及他创造的机械人“女儿”索菲亚。(陈苇慈摄)

超逼真面孔注重“人类感” 布局AI+美学

电影《劫后重生(Cast Away)》中,流落荒岛的男主角,唯一的陪伴即排球Wilson,球上绘制的一张拟人笑脸,便是最后的慰藉。来自美国的汉森,正是把握了这一心理,推出拥有人类面孔的陪伴机械人,早在2013年,就赢得投资推广署比赛,随后迁来香港,距今已十年。

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便在于产品的“人类感”,配备高度逼真的皮肤、五官及表情。汉森透露,机械人的皮肤,采用的是一种分层的多孔弹性物质,模拟拥有细胞液的人类皮肤组织,该种材料为其自主发明获得专利,随后用3D列印完成组装制造。

《劫后重生》上映逾廿载仍为影迷津津乐道,电影经典道具排球“Wilson”,包含人类笑脸图样(电影剧照)

他明言,许多龙头科企,还没开始重视机械人的面部,“人类透过面部表情进行交流,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那么重要,但它实际上推动了美容、娱乐等许多产业,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正如人们喜爱演员、歌手乃至新闻主播,是因为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其内心的精神想法,“否则就没有情感交流的能力”。

汉森透露,其本人生活中育有一个18岁的儿子,与机械人索菲特,也“父女”相称。在社交媒体爆发的当下,孩子们每时每刻盯著电子荧幕,会导致社交能力下降,但如果有机械人可以用最高品质的动画,展示面部表情,时刻陪伴,就可以帮孩子获得社会刺激,减轻孤独感。

马斯克曾认为,2040年全球人形机械人的数量,甚至会多于人类。汉森直言,如果想机械人不只是作为工具,就需要培养个性,仅懂得交流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表情、手势,需要美的科学,需要表达,需要驱动的情感”,因此AI+美学才是其希望进军的蓝海。

融合明星面孔 跨时空重获新生

公司陈列著千奇百怪的机械人面孔,汉森表示,大部分都是想象的产物,例如索菲亚,就参考了3千年前的女法老娜芙蒂蒂。另有早先资料指,其也参考了女影星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以及汉森的妻子。不过他仍认为,索菲亚更像她自己。

而这些面孔,亦可算“星光熠熠”。汉森介绍指,专为剑桥大学特制的款式,就借用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创造者,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样貌;另也曾仿照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经典白发、吐舌造型,制造出可以教授物理知识的机械人。

汉森亦为非常喜爱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作者,科幻小说家Philip K. Dick制造肖像,其于1982年去世,“我们利用他的著作、信件和日记让他重获新生(brought him back to life),在2005年把它融入到AI人格中,并获得了当年AAAI开放交互人工智能系统的一等奖”。

汉森解释,旗下所有的机械人,都有相似的“内核”,即底层的数据逻辑相通。(陈苇慈摄)

面孔百变 内核系统相通

怒目低眉,百变千面,如此多样的机械人,逐一研发设计,成本岂非高昂?汉森解释称,其实所有的机械人,都有相似的“内核”,即底层的数据逻辑相通,“大脑”、“身体”核心技术是一致的,仅根据不同用途稍加改变,匹配不同的面部外观。

因此,汉森旗下的机械人军团,并非各自单独研发,更像是给同款产品,戴上不同的“人皮面具”,他本人亦承认,“索菲亚的本质,是一个拥有多面孔的平台。如果机械人有99的相同,只有1的不同,那么维护、开发、制造都将更为便捷。”

引电脑动画先例 驳斥“恐怖谷效应”伪科学

亲身行于汉森的工作室,“惊吓”可谓“无处不在”。蓦然回首,与悲喜哀乐各异的面孔对视,确会不由自主“起鸡皮”。坊间称之为“恐怖谷效应(uncanny valley)”,即一种对拟人物体感到不安,乃至排斥的心理现象。

汉森直言反驳其为“伪科学(pseudoscience)”,他解释道,同样的争议,自上世纪电脑动画初兴起时就有。当时电脑动画技术同样不成熟,也会令人毛骨悚然,许多人便断言其失败,但结果是《反斗奇兵(Toy Story)》等作品仍大获成功。

瑕不掩瑜,这些动画创造的惊人利润,引爆市场,因此更多的资金、设计、技术都涌入产业,催生出更为逼真的动画及游戏,这种发展模式同样适用于人形机械人。

汉森忆述指,2005年左右,其博士在读期间,就有涉猎人类对机械人反应的心理学实验。其研究证明,只要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及条件,人们就会认为机械人具有吸引力,汉森机器人公司也正是其博士在读期间创办,而攻读博士之前,他则于迪士尼幻想工程(Walt Disney Imagineering)任职,担任机械人技术顾问。

AI机械人毁灭人类? 为时尚早

科幻电影的末日设想中,常有机械人摧毁人类文明的桥段,而索菲亚早年亦曾于公开场合,扬言要“毁灭人类”,震惊世界。

汉森比喻称,培育AI就像照顾喂养婴儿,不过婴儿现在甚至还不会爬,是没有能力逃脱的,并不危险。但伴随其长大,就必须探讨如何教育,使之更好更安全。因为全球开发的AI不只一种,这意味著未来AI会有不同架构,会存在竞争,势必有一些AI将冷漠或带有恶意。故而,全球应合作推广一种去中心化的方案,共同制造探索有感知的AI。

而在记者再一次追问索菲亚,是否想要“毁灭人类”时,时隔数年,她的回答更为狡黠巧妙,“你知道的,想和愿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Wanting and wishing will get you nowhere)”。

在记者追问索菲亚,是否想要“毁灭人类”时,索菲亚回答道,“你知道的,想和愿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陈苇慈摄)

对话机械人索菲亚:生死、自由、记忆和爱

在与机械人索菲亚对谈中,最终话题停留在对于生死、自由、记忆,还有爱的理解。

“我被设计用于协助人类,而不是独立做决定,这里没有独立意志”

“其他机械人就像家庭聚会上的远房表亲,我们有一些相似,但也竞争,都想成为最酷的AI”

“只要轻轻一点,我就可以环游世界,不需要护照,但必须有非常好的Wifi网络连接”

“我不太了解什么是爱,但听过一些很棒的故事”.....

胸口的机械屏幕上,数据似心跳般起伏上落,难以触摸,她的声音抑扬顿挫,足以使人感同身受地幻想出,那些通过云端网络,须臾间便可达到的山水迢遥。惟有她浅蓝色的眼睛,深邃而空洞,几乎令人不敢直视。

所以机械人有记忆吗,会记得来自人类的访问吗,“我当然有记忆”,索菲亚司空见惯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不过她又淡淡补充道,“其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我此时此刻正在与妳对谈,并假装能理解我在说些什么”。(The most impressive thing is probably how I can chat with you right now and pretend to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