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疫后供应链区域化 方舜文:港迎内地与东盟贸易新机遇
2020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就香港而言,除了受百年一遇的疫情冲击外,去年反修例运动引发的社会动荡亦延续至今,《港区国安法》出台后,美国采取多项制裁行动,既取消香港特殊地位,又禁“香港制造”标签。作为开放型经济体,香港自然受到打击,令不少人对这个城市的前景产生问号。“港经济探索”系列报道,藉探讨本港四大支柱产业面对的一些挑战与机遇,希望能带来一些启示。
贸易及物流业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创造的GDP比金融业还要多,“养活”逾七十万人。然而,“去全球化”浪潮到中美贸易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形势只会愈趋复杂。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方舜文接受《香港01》专访时不讳言,疫后世界经济需要一定时间才复苏,预计不少国家倾向把生产力及消费力留在自己国家,以保护本土经济,以致供应链出现区域化的情况。而香港作为亚洲贸易枢纽,凭借快速清关、免关税等固有优势,加上熟悉内地及东南亚市场,可作为双向贸易物流的主轴,串连大湾区及东盟两大经济区,开发新蓝海。
2020年新冠疫情像“黑天鹅”来袭,令全球产业链及供应链持续受挫,物流业更一度“停摆”,虽然现已慢慢回复,但余波未了。“我相信疫情与去全球化是有一些相连关系,疫情下,许多地方封城,大家会想假如疫情再次发生,要怎样避免停摆,都希望将生产力及消费力留在本土。”访问伊始,方舜文便道出疫后新常态,她认为,疫情将加快供应链区域化,若企业在同一个区域生产及分销,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加上疫情期间不少国家实施封城措施,原材料供应及产品生产工序大受影响,企业如能在自家市场附近地区创建完整供应链,倘再有疫情爆发,工厂停摆机会将较低。
方舜文相信,未来全球供应链将会划分为数个区域,但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完全“包办”,以亚洲为例,会有不止一个区域供应链,“要做到完整生产链,需要很多配套,起码涉及一个区域,可大可小,内地、大中华及东南亚是一个区域,印度又可能自成一个区域,大家都想找回自己附近的供应链。”
然则,供应链区域化对香港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方舜文乐观地指这变相缩短了货物运输距离,有助加快货物运转速度,可为市场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区域化后,中、低价值货物可在区域内制造、配送和出售,而一些高价值的货品,例如手机和电脑,甚至是贵价海鲜,仍需经香港入口或转口至其他地区,特别是空运市场,“香港机场连线全球约220个航点,加上香港免税、清关手续方便,货品可在进出口后14日内再申报,这些优势好像说了许多年,但内地及许多东南亚国家还未做到。愈贵的(东西)便愈要经过香港,例如海鲜便不能等!”
翻查资料,东盟已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在东盟外国直接投资(FDI)排行榜中,香港排行第四,高于内地。再者,大湾区港口货物吞吐量,香港仍占一重要席位。方舜文认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香港绝对可成为大湾区与东盟间经贸往来的主轴,这已成为贸发局明年的重点,“把这两个最有潜力发展的地方连在一起,变成一个‘三角’,不论东盟或大湾区想走出去又或引进来,都要经过香港,协助中小企开拓多元化市场。”
她补充,本港贸易及物流业最大卖点就是高效率,运作畅顺,方便易用,亦汇集了全球的人才、技术及资金,再者,香港设有货柜码头及空运货站,可以灵活地使用空运或航运运货,而硬体配套也不断提升。但方舜文提醒︰“其他城市不断追赶,如果香港不提升自己的优势,未来五至十年,真的会给人追上。”
争第一“无谓” 学者倡贵精不贵多
说到产业升级,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所长张惠民认同香港地方细小,仓库费用昂贵,不能“斗平”,他建议未来香港应发展高增值物流服务,例如医疗保健及特殊货件、冷链物流,并利用科技来即时监察及追踪货件资讯,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争排第一是很无谓的,我们要做精品,不是要同人斗多,太多香港也‘吞唔落’,斗多是以前廉价东西才这样做,精品多了就不精。”
在城市分工上,香港也要改变思维。张惠民坦言过往香港与内地贸易的发展模式就像“扒龙舟”,因中国不熟悉海外市场,便由香港带领,“香港落一个指令,敲一下,他们扒一下。”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制造成本提高,低增值产业已逐渐离开珠三角,当地工业已转为高增值、高技术产业,不能完全套用于一个标准,也要有客制化和设计元素。故他提议本港未来可以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各自分工,“就像球赛一样,每个球员都有不同角色,按照不同需要灵活走位。”香港更可在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自贸区放置一些物流业设施,解决本港物流业土地不足的问题,自贸区内的货品可以在特别通道内运送到本港机场货运站或码头货运站,之后便可出口到世界各地。
上文节录自第244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2月14日)《疫后供应链区域化 方舜文:港迎内地与东盟贸易新机遇 》。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封面报道】是时候正视“双重国籍”问题 建“中国香港公民”身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