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御结】激活日本农业 早稻田毕业生来港卖饭团 用米连系两地

撰文: 何敬熹
出版:更新:

日本人一般给外界的感觉是较保守,不少人的梦想是加入大公司,过稳定的生活。但有那么一位年轻人,19岁便开始创业,26岁更只身来港,在不懂广东话,英语不特别流利的情况下,由零开始学卖“御结”(饭团)。
越洋挑战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对大部份创业者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华御结竟取得了成功,现时全港有56间分店,未来希望扩展到200间,每周开一分店!
华御结的成功故事,可以由一个大企业家对青年人的回信开始说起……

华御结现时已有逾50间分店,计划向200间的目标迈进。(洪嘉徽摄)

华御结创办人西田宗生记得,自己很早已经萌生创业的念头。“我十多岁时已经思考紧人生要做咩,我觉得,如果可以贡献到社会,自己便能幸福。于是于读书期间,便开始创业。”为找到未来的方向,他“胆粗粗”写信寄给了400个日理万机的日本知名企业家,跟他们说,自己意识到日本社会存在种种问题,想透过创业改善社会,希望这些企业家可以跟他分享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出人意表地,有40个企业家都回了信,有一部份人更成为了他的导师,到现在一直都在帮助他。“当中有一个人,建议我去改善日本的农业。我听从了,于是20至25岁期间就不断去跟日本各地的农夫接触。”

西田宗生(左)廿岁出头时,便跑去日本各地跟农夫交流,了解他们身处的困境。(资料图片)

日本米业受夹击  设法重振

这个毕业自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部的高材生忆述,自己没有到父亲的公司工作,慢慢汲取经验,而是在创业中学习,除了不断接触农夫外,也有去“洗楼”,逐间公司拍门,介绍自己卖农产品的公司,有甚么产品等。“我最初真的是甚么都不知道,连甚么是invoice(发票),都是客人教我的。”西田表示。

在这过程中,他更明白日本米农的问题。原来,日本农业正受供求两大压力夹击,一方面农夫老化,愈来愈少年轻人加入这行业。另一方面,日本年轻人饮食愈来愈多元化,也令白米需求减少,进一步打击米农生计。要重振日本农业,海外市场是一个出路。于是25岁当年,西田便来了香港视察,因为当时知道日本输出米最多的地方正是香港。

由“卖米”变成“卖御结”,西田指一切都是巧合。(欧嘉乐摄)

来港考察 发现新商机

他形容,最初只是想将日本米卖来香港,于是去了不同超级市场买日本米做对比。“当时我发现有很多很旧的米,温度管理又无做好。之后去香港朋友家食饭时,看到他煮日本米的方法和日本人煮日本米是完全不一样的,即是香港人就算买一些好贵的日本米,都未必可以煮到好好食的日本饭出来,所以就有了一个想法,与其将日本米当农产品咁卖,不如直接生产御结(即饭团)给香港人,当时是2010年。”

谁料这个想法,却造就了华御结今天的成功。华御结现时约有56间分店,今年预定用米量约1,000吨,约为去年日本米总出口量的十二分之一,预计到华御结扩张至有200分店,全年用米量会增至一年4,500吨,即约为去年日本米总出口量(12,000吨)的三分之一,认真惊人,也很好地实践了扶助日本米农的“初心”。

西田估计,开了200间分店后,华御结全年用米量会增至一年4,500吨。(欧嘉乐摄)

每粒米饭内都是生命

“日本人对米是很重视的,小时侯就算只是食剩一粒米,都会比妈妈闹,因为每一粒米饭内都是生命。”西田表示,他们为了让员工知道每粒米饭都得来不易,特地花了长达一年时间跟日本政府申请协调,才可以引入日本最顶级的米的种子来香港、于华御结办公室种植。为推广御结,他们早前也杀入“学界”,早前去了天水围一间中学,有日本师傅跟学生一起做御结、分享御结背后的故事,一方面是希望他们成为华御结的“粉丝”, 二来也希望他们更了解日本御结文化。

不少华御结“粉丝”或会发现,很多时去到傍晚华御结的款式数量就会大减。西田表示,这也是为了保持产品新鲜,又不想制造大量剩食,所以华御结严限各店舖的发货的数量。他补充,御结销量会因天气等因素变化,现时正尝试新的做法,希望可以更好地估算御结销量,以平衡客户的需求和减少浪费。

他指,认为香港不少人也有社会意识,若有更多人创业,创业成功了或者再扩张,都会同时改善到社会本身。“新员工入来时,我一定会同新员工讲,重要的是三样东西,第一样是卖,一样是买,一样是‘社会’(关心社会)。这是日本一直以来都有的想法,如果香港社会也有更多人有这种想法就好了。”

↓↓↓ 即睇:御结销量排行TOP 5+华御结工场绝密曝光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