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董事令”杀到 近400间上市公司未达标 业界︰象征意义有啲

撰文: 黄文琪
出版:更新:

“Woman Is Coming”,今时今日讲人权,更讲女权,皆因没有哪个领域是性别专属,就连本港上市公司都不例外。港交所(0388) 新修订的《企业管治守则》要求上市公司不许“全男或全女班”董事,今年底前须委任至少一名不同性别的董事。

目前,本港近400间上市公司董事局仍然“缺女”,原因何在?《香港01》发现这些公司多数属于两类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落实“女董事令”,对企业管治并无必然帮助,形容“象征意义有啲,实际意义不大!”

由“Me Too运动”到“同性婚姻合法化”,“性别多元化”、“女权崛起”等议题今时今日早已不再小众,渐渐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企业管治。但综观世界各地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的董事会都是由男性主导。

没有哪个领域是性别专属,今时今日讲人权,更讲女权。(资料图片)

多地行董事会性别配额制  港近400间公司仍“缺女”

为达到性别多元化,各地的交易所争先恐后引入董事会性别配额制度,包括挪威、英国、德国等。美国则就走在最前端,纳斯达克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董事局必须至少有两名多元化董事,当中应包括一名女性,以及一名少数族裔或“LGBTQ+”人士。即使一向被视为“父权社会”的印度,当局亦有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需至少有一名女性。

至于香港,港交所(0388) 早在2022年实行新修订的《企业管治守则》,新上市的公司不许“全男或全女班”董事,而已上市的公司则要在今年底前委任至少一名不同性别的董事,执董或非执董均可。

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旋早前呼吁仍是“全男班”的董事会必须把握时间,尽快委任首名女性董事。(港交所网页截图)

眼见“女董事令”死线“杀到”,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旋早前呼吁仍是“全男班”的董事会必须把握时间,尽快委任首名女性董事。港交所向《香港01》表示,目前仍有14%本港上市公司仍是“全男班”董事。按本港上市公司数目2,624间计,即“全男班”董事的公司还有近370间。

国企、央企男人“话事” 党员身份或成掣肘

《香港01》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多是内房相关企业,以至国企及央企。先说内房,除了正在清盘的上市公司,24间内房之中,10间仅有1位女性董事,7间更是“全男班”,包括雅居乐(3383)、中国奥园(3883)、上置集团(1207)、中骏集团(1966)等,女董事比例只有绿景中国地产(0095)达到真正“平权”,即男女比例各一半,其余均是低双位数。

内房“全男班”并不意外,始终是传统由男性主导的行业,况且现时内房朝不保夕,不少董事“跳船”,包括碧桂园(2007)、旭辉(0884)、花样年(1777)等,要任命新董事并非易事,若果再要求特定性别,恐怕难上加难,毕竟董事是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及营运者,有权为公司的发展方针及日常事务做决定,理论上没有一定资历不能胜任。

至于国企、央企又是怎么一回事?中交建(1800)、中国中铁(0390)、招商银行(3968)、大唐发电(0991)、中国稀土(0769)、中国铁塔(0788)、中国财险(2328)等企业均没有女性董事,情况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有别。

其实,早于2020年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便提到,内地央企高层几乎清一色全是男人。在非金融类央企领导层之中,男性有761位,女性则只有41名,占总数的5%。在这41名女士之中,没有人担任董事会主席,只有两间公司的执行董事由女性担任。而在金融类央企领导层方面,男性有217人,女性亦只有16人,占总数的6.8%,当中仅有两人担任董事会主席。

中国女性尚未能完全打入央企高层,女性董事难觅,再加上“党员”身份亦成一掣肘。(新华社)

中国女性尚未能完全打入央企高层,女性董事难觅,再加上“党员”身份亦成一掣肘。以中国财险为例,董事会10位成员有7位是党员身份,只有3位独董未披露其政治身份,其余均是党员。

虽然国企、央企并没有硬性规定董事会成员必须为党员,但有熟悉内地商法的知情人士指出,在国企工作不入党是被允许的,但可能会阻碍到个人的晋升。通常来说,国企的领导大部分人都是拥有党员的身份,即央企、国企高层“默认”是党员。

如此看来,倘若在港上市的国企、央企要想寻觅女董事,亦不是随便一位有工作经验的女性都做到,“党员”身份可能是“不成文”规定。然而,中共党员中女性比例亦不高,据中共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女性党员只有3,018.5万名,占总数30.4%。

中国财险董事会10位成员有7位是党员身份,只有3位独董未披露其政治身份。﹙资料图片﹚)

恒生董事局最有“女人味” 比例达八成

相较党领导的内地企业,港企或外资公司自由度更高,企业管治方面著重“性别多元化”。新世界发展(0017)、长实(1113)女性董事各有6位,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5%及37%,但本港最多董事的上市公司新鸿基(0016)则只有两位女性董事,所占比例为10%。

要说最多女董事的上市公司,就非恒生银行(0011)莫属,该公司女董事比例达到80%,有8位女性董事,冠绝全港。其母企汇丰(0005)女董事比例亦达到50%,有7位女董事。

有趣的是,有研究称银行“女人味” 浓利好营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7年研究报告中指出,女性董事会成员比例较大的银行,其资本缓冲水准较高,不良贷款率较低,对金融压力的抵御能力较强。

恒生银行(0011)女董事比例达到80%,有8位女性董事,冠绝全港。(资料图片)

按其说法,女董事越多,银行不良贷款率越低,但这真的是事实吗?《香港01》发现,最多女性董事的恒生银行,去年年底不良贷款率达2.83%;相反没有女董事的招商银行(3968)不良贷款率较同行低,去年年底不良贷款率仅为0.95%。

独董难“独立”于大股东 性别并非关键

虽说不良贷款率与女董事比例并不能“画等号”,但为进一步提升女性地位,类似IMF的报告不计其数,从企业管治角度,于董事局限定某性别董事数目,又是否有实际裨益?

曾担任多间上市公司董事、东方汇财证券董事总经理萧恕明认为,联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今年年底前委任首名女性董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平权,但对企业管治并无帮助,形容“象征意义有啲,实际意义不大!”

萧恕明续指,董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理应有崇高地位,有权发布公告、联系交易所等,但目前本港不少上市公司主要是家族生意,公司的大股东拥有51%或以上的股份,有绝对“话事权”,董事只能执行股东“意志”,否则可能被“DQ”,因此股东性别并不是公司管治的关键。

对于“女董事令”,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日前发文亦指,做法没有意义,约90%的香港上市公司都有控股股东,他们有权投票选出独董,认为独董独立性和能力仅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意愿。即使优秀的独董也是受制于控制公司的个人、家族或政府。

对于“女董事令”,David Webb日前发文指,做法没有意义。(资料图片)

死线逼近 本地上市公司“临急抱佛脚”

那么家族经营的上市公司是否较难寻觅女性董事,萧恕明表示,他们倾向于找相熟的人士担任董事,较少提名“街外人”,同时要熟悉上市公司条例或是专业人士,可能需要在其他公司的董事中寻觅,但他认为,联交所早在2022年提出“女董事令”,时间宽裕,在执行上应没有难度,除非“唔用心揾”。若过了今年还是未能新增女性董事,公司或会被联交所谴责,甚至采取进一步行动。

距离死线不足半年,这近400间公司不少已委任了第一位女董事,例如富临集团(1443)、恒基发展(0097)、万顺集团(1746)、宝尊电商(9991)、顺风清洁能源(1165)、移卡(9923)等。这些刚委任的女董事大约在40至50岁左右,大部分由公司管理层“上位”,又或是会计师等专业人士。

富临集团等本地上市公司近日委任第一位女性董事。(资料图片)

至于还未有行动的其他本地上市公司,例如佳宁娜(0126)、TVB母企电视广播(0511)、米兰站(1150)、美丽华酒店(0071)等,《香港01》向他们查询相关事宜。佳宁娜独董及提名委员会成员张华峰向记者表示,自己不清楚“女董事令”,但相信“应该唔难揾”。电视广播则指,正物色女性人选,并在今年前委任为董事。

假如在“死线”后仍未符合性别多元化的规定,有何后果?港交所回复《香港01》表示,有关规定在2025年生效后,只有单一性别董事会的发行人将被视为违反《上市规则》。正如其他违规情况一样,将会按既定机制处理。

港交所又指,近月已积极与不同公司联络,所有公司都已承诺会在期内符合要求,预计陆续会有更多新的董事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