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餐饮逆流攻港 冀两招力压本地姜 直言“靠香港同行衬托”

撰文: 黄文琪
出版:更新:

港人北上消费成风,通关后中港两地融合成大势所趋,在本地食肆面临倒闭潮的同时,一众内地餐饮趁机攻城略地,席卷本港餐饮业,甚至有内地网民戏谑来到香港恍惚来了“南深圳”。

不过,内地过江龙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03年开放自由行后曾风靡一时,但好景不长,诸如“谭鱼头”等的内地餐饮铩羽而归。今次内地餐厅“二次回归”又能闯出新天地吗?《香港01》访问内地餐饮农耕记及木屋烧烤,探讨内地餐饮大军为何“揭竿”来港以及如何练就攻港“兵书”。

内地茶饮店蜜雪冰城旺角店首日开张,吸引不少人募慕名而来光顾。(卢翊铭摄)

通关后,不少内地知名品牌都插旗港九。近大半年至少10家内地餐饮企业进军香港,开店数目约20间,为何内地餐饮纷纷选择来港插旗?一字记之曰:“钱”。

香港“烂船都有三斤钉”,来港开店能打开国际知名度,如蜜雪冰城般为在港上市铺路,更能避开“内卷”(意指付出大量努力却得不到等价的回报,必须在竞争中超过他人的社会文化,包含著恶性竞争、逐底竞争等负面含意)。

中国经济疲弱,内地餐饮业面临激烈竞争,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今年首季中国注销和吊销营运的餐饮企业约46万家,较去年同期大增2.3倍。

近大半年至少10家内地餐饮企业进军香港。(黄浩谦摄)

避开“内卷” 出海求财

攻港大军之一的湖南菜品牌农耕记,在去年9月在港开设首间门店,不足一年已开至第4间分店,进驻九龙、港岛区。其首席产品官冯国华向记者慨叹,内地餐饮太“卷”了,“同类型餐厅有很多,由于电商盛行,线下零售生意不行,大家都跑去做餐饮了。商场也只能招商餐饮,可能一个商场有3至4间同类型餐厅”。

竞争加剧,生意亦不如以往,冯国华称,农耕记内地门店生意同比下降20% ,部分门店更下降50%,“同行都想到海外发展,出海第一站首选香港和新加坡,华人多,人口基数大”。

农耕记首席产品官冯国华表示,内地餐饮竞争激烈,不少餐饮品牌出海发展。(黄文琪摄)

香港“人多势众”获得不少内地餐饮的青睐,尤其是毗邻香港的深圳餐饮品牌,餐饮品牌在能获取“香港粉丝”的欢心后,来港开店更事半功倍。冯国华指,深圳关口附近的门店较其他门店生意多三成,农耕记打下群众基础后便决定来港发展,今年计划开至10间门店,选址多为民生商场,预计回本期至少两年。

拟三年开18间店 在港投资近亿元

同属深圳餐饮品牌的串烧门店木屋烧烤近日亦在旺角开设首间门店,开店之初已经出现人流,其香港区总经理陈慧君指,去年得知“反向代购”兴起 ,已觉在港开店大有所为,再加上深圳关口附近的门店有近半香港客,故将香港定为出海首选,今年计划在港开至6间,争取三年内每区开一间门店,她扬言: “ 香港之所以没有夜经济,是因为香港年轻人没有选择 ,有信心木屋烧烤能为香港带来宵夜文化!”

木屋烧烤香港区总经理陈慧君指,公司计划插旗香港十八个区。(黄浩谦摄)

然而,并非所有内地餐饮都能在港站稳脚跟,过往不乏血淋淋的教训,例如来自四川的谭鱼头,早在2003年就进军香港,全盛时期开设了6间分店,不过后来声势不断下滑。到了2014年,仅剩的一间湾仔店更突然停业,员工要集体去劳工处求助追讨欠薪。

没有一定资本来香港,就像倒钱落海,溅起都没有水花。
木屋烧烤香港区总经理陈慧君

如今,中资餐饮的“二次回归”仍待考验。陈慧君认为,内地餐饮品牌在港开店门栏较高,首先要有品牌影响力才能选择好的地段开店,再加上香港租金高昂,较内地开店投资更大,目前在港开一间店至少需要500万元,而在深圳开店仅需200万元。她直言:“没有一定资本来香港,就像倒钱落海,溅起都没有水花。”假如木屋烧烤能落实每区开一店的计划,18间门店意味著木屋烧烤在港至少投资9,000万元。

“好服务”抢攻 靠香港同行衬托

用资本打开市场,用“内卷”模式在港立足,一众内地过江龙在美食之都的香港自有一套生存之道。定价方面,陈慧君指,一般而言,内地餐饮品牌在港定价是内地的两倍,以木屋烧烤为例,香港门店人均消费220元,深圳门店人均消费120元。 尽管较内地门店收费高,但冯国华指,农耕记定价较香港同行定价低,“其他湘菜馆人均消费180至200元,农耕记人均才150元”。

陈慧君指,一般而言,内地餐饮品牌在港定价是内地的两倍。(黄浩谦摄)

性价比高之余,“好服务”更是内地餐厅品牌“省靓”招牌的法宝。陈慧君表示,香港门店会在客人排队等位时提供零食,另外,与其他本地餐厅不同,木屋烧烤门店并不限制用餐时间。

冯国华也指,农耕记香港门店大小务求与内地门店相同,虽然香港租金贵,但店面宽敞,能提高用餐舒适度。他又笑称,所谓“好服务”是靠香港同行衬托,“其实香港人挺好说话的,可能他们在香港餐厅没有感受到服务。 ”

冯国华指,农耕记香港门店大小务求与内地门店相同,提高用餐舒适度。(黄文琪摄)

黄家和:“本地姜”规模不及过江龙 或销声匿迹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事实上无论是过江龙还是“本地姜”,都正面对港人整体消费力下滑的情况。冯国华指出,农耕记新加坡门店的生意较香港好,“平日可以做4转生意,周末更达到6转,但香港平均一日只有4转”。

对于本地餐饮品牌而言,情况更加严峻,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不仅面对本港消费力“缩水”,还有内地餐饮的“穷追猛打”。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认为,不少传统小店或因规模不及内地大型连锁品牌,将逐渐式微甚至结业。

黄家和补充,尽管内地餐饮攻港潮对本地餐饮品牌造成一定冲击,但“本地姜”也可学习内地过江龙的经营之道,并将客群扩展至新移民及访港旅客,否则不进则退,最后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