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纯利跌最伤 两大引擎反托股价 年内涨幅直追股王腾讯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港股连涨9日闯上万八关,守得云开见月明,“中特估”亦卖力贡献。本周初,内银集体放榜首季业绩,包括中国银行(3988)、建设银行(0939)、农业银行(1288)、工商银行(1398)在内的四大内银更惊喜表态,拟首派中期息。以上财年情形计,股息率就均约有7厘,不失为收息之选。

然而细看内银业绩虽平平,股价表现竟不俗,截至本周收市,中行年内实则已升16.7%,不仅领跑四大内银,年内涨幅竟发力直追从低位反弹,升幅达21.5%“股王”腾讯(0700)。资深独立股评人熊丽萍表示,板块内最看好中行,尤其具备两大优势,且当前股价正值短期回调,投资者可伺机入手。

截至本周收市,中国银行报3.5港元,年初至今股价涨约16.7%。(资料图片)

内银“成绩”平淡 净息差齐跌

诚然,内银“成绩单”不算亮眼,收入纯利均现轻微下挫,而中行更“落于人后”,营业收入同比挫3.1%,至1610.4亿元(人民币,下同),纯利也挫2.9%。内银的“摇钱树”,无疑是净利息收入,惟中行净利息收入只录得1127.1亿元,同比下跌3.9%,纯利更为四大内银最伤。

另与利息收入密不可分的,自然是“净息差”,“净息差”越低,则代表存贷业务的“利钱”越低,中行首季净息差为1.44厘,与农行同陪末座,较去年的1.59厘更有下降。不过4月初,中行总结上年业绩时曾解释,已经对此加强管理,息差降幅相对较小。

中国银行今年首季净利息收入录得1127.1亿元人币,同比下跌3.9%。(资料图片)

专家撑中行资产质佳 具两大优势

业绩既不甚突出,那么中行为何备受市场热捧?独立股评人熊丽萍解释称,中行实则有两大优势,首先便是资产质素佳。中行凭借1.24%的极低不良贷款率,冠绝四大行,成实至名归“绩优生”。反观其他三间内银,建行与工行不良贷款率高企1.36%,而农行即使表现稍佳,亦录得1.32%的不良贷款率。且就不良贷款总额来看,中行以2585.8亿元的金额,远低于突破3000亿元的其他三间。

翻查四大内银2023年报中“不良贷款结构”,市场广为忧虑,内银会受内房借贷所累。但数据显示,中行涉内房不良贷款额为481.7亿元,行业不良贷款率为5.5%,较前一年的7.2%,下降1.7个百分点,降幅最为显著。熊丽萍也表示,内房对内银的不利影响料已反映,因此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忧。

至于银行生意的一大特点是“利润前置、风险后置”,故另一注意位是“信用减值损失”。所谓“信用减值损失”,主要可视之为,银行预期贷款无法收回,而造成的损失。于中行而言,不利的是,其信用减值损失,为四大内银唯一录得上升;但视金额数值,约349.2亿元,规模不算显著。

海外业务广 受内地“低息”压力轻

而中行第二大优势,就是海外业务众多。这就意味著,其受内地“减息”影响有限。内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存量房贷利率也有调整,“低息”氛围笼罩,中行海外业务分散,可缓解“低息”造成的利息收入压力,转受外围息口之惠。

不过熊丽萍也提醒,海外业务是“双刃剑”,外围减息周期若启动,息差难免收窄。不过本周美联储最新议息,利率续“按兵不动”,联储局主席鲍威尔也直言,“在减息问题上,获得信心将比所想象的更漫长”,故市场多有猜测,减息周期将推迟,对银行息差的压力或不似预期。

中行首季不良贷款率降至1.24%。(资料图片)

短期股价将回调 可趁低吸纳长揸

近有传闻,人民银行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国债买卖,或成中国版量化宽松(QE),新“国九条”亦令市场憧憬牛市,刺激港股此轮回暖,“中特估”更有望领市受惠。熊丽萍就表示,政策固然有帮助,恰如此前中央汇金落场增持四大内银,但从当前业绩而言,即便无政策刺激,内银板块也已较平稳,值得入手。

至于中行绩后一度挫近半成,熊丽萍就大派“定心丸”,称仍对中行、农行看高一线,只因此前股价涨势过猛。而放榜后,市场发现板块内部,彼此业绩差距不大,故出现回吐,投资者可观望时机,趁低吸纳,如若可回调至3.3港元左右,就将是非常吸引的入市位置。

熊丽萍表示,如若中行股价回调至3.3元左右,就将是非常吸引的入市位置。(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