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大学疫下复办海外交流团 学生赴纽西兰开眼界 圆满大学生活

撰文: 谢显文
出版:更新:

大学生活重点之一是有机会出国交流,体验外地学习和生活方式。受疫情影响,海外交流团已暂停超过两年。香港都会大学(下称都大)今年6月举办疫情以来首个海外交流团,安排15位学生前往纽西兰,体验当地文化及学习气氛。有参加学生表示,疫情期间以上网课为主,很少机会与同学见面相处,今次交流团正好让他们有机会认识不同学系的同学, “一起开心学习,终于有读大学的感觉。”

都大安排15名学生大使于今年6月前往纽西兰,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为都大在疫情下首次复办海外交流团。(香港都会大学提供图片)

领队职员外地染疫 交流团班长制发挥作用

都大是次安排一名领队职员与15名学生于今年6月前往纽西兰坎特伯雷区的林肯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疫情期间离港外游,校方亦担心学生和职员在外地染疫,因此事前制定多个方案,尽量为不同情况作好应变准备,并设立“班长制”,将15名学生分成3组,由各班长照顾组员。

交流期间,领队职员及一名同学不幸确诊新冠肺炎,需要在当地隔离及延迟回港,班长制即发挥作用,由班长透过手机通讯群组遥距向领队汇报每日情况。

经历两年多疫情,坐飞机离港外游对同学而言相当陌生,而疫情期间无论香港和外地均有不同检疫申报措施和手续,一旦处理不当随时无法回港,加上领队染疫需在当地隔离延迟返港,同学们要自行回港,感到紧张又深刻。

萧扬骏(右二)表示第一次跟大学同学去游历,加强了对都大的归属感。张皓齐(左一)、伍诗齐(左二)、陈泓熙(右一)。(张浩维摄)

班长之一、创意广告及媒体设计三年级生伍诗齐表示,“当地机场正在装修,路牌指示不太清晰,同时要兼顾其他组员,幸好各组长配合得很好,同学也很团结,最终无惊无险回港。”同是班长的护理学(普通科)三年级生萧扬骏亦同意今次的经历令自己成长不少,“第一次在无人带领下返港,是很好的经验。”

负责带队的都大助理学生事务经理丘朗然指出,班长制是互相照顾的制度,除了确保学生平安回港,亦可训练同学的领导才能及增强社交能力,因此在旅途中出现特殊情况未必是坏事,他表示能够看到同学成长感到欣慰。

纽西兰大学课堂重视师生互动

语言研究与翻译三年级生张皓齐表示这次交流团最难能可贵的是,到访当地大学了解外国的学习模式,又能接触本科以外的知识,包括产品重新设计及可持续发展(product redesign and sustainability)的课题。

他指纽西兰大学的课堂非常重视互动,“老师每讲解几页简报,便会邀请同学发表意见及看法。”他坦言一开始未能适应,但及后逐渐习惯,上课时大家都会踊跃讨论,认为在此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会更为深刻。

纽西兰的老师非常重视课堂互动,常以讨论模式鼓励同学表达意见。(香港都会大学提供图片)

课外户外考察观光 体验当地保育文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交流团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考察和观光,学习规划行程,体验当地文化,行程包括参观国际南极中心、到访基督城的柳岸野生动物保护区、乘坐紧张刺激的喷射快艇冲浪等。

萧扬骏表示,在活动中他留意到纽西兰当局会用不同方式宣扬环保,例如国际南极中心设有冰川体验,让参观者感受南极气候;野生保护区让人可近距离接触及喂饲动物,还看到当地独有的奇异鸟(Kiwi bird),“令我更觉得有责任要好好保育,不要让牠们在地球上消失。”

萧扬骏(右一)指,跟大学同学一起到外地上课及游历,能加强对大学的归属感。(香港都会大学提供图片)

都大安排15位学生入住不同的寄宿家庭,亲身体会当地的生活文化。英语教学及英语研究三年级生陈泓熙表示是次的经验让他深深体会到两地的文化差异。他与萧扬骏获安排入住同一个寄宿家庭,晚上六时后便没有热水供应。而六月正值纽西兰的冬天,他们曾在接近零度的寒冬下洗澡。最终他们尝试改变生活习惯,调节至早上才洗澡,融合当地文化。

陈泓熙又分享交流期间观察到当地如何处理疫情,以及当地人如何看待游客到访,形容“没有想像中对游客的顾忌”,甚至遇到居民主动上前关心及引路,令他感受到纽西兰人友善的一面。

伍诗齐(左一)大赞寄宿家庭热情好客,更请她吃自家种的生果。(香港都会大学提供图片)
张皓齐(右一)分享指,他所住的寄宿家庭有项暖心家规,每逢星期五晚饭后一家人会围坐吃雪糕及聊天,分享一星期的见闻,令他反思到自己常忽略家庭时光,回港后更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香港都会大学提供图片)

疫情下学生失去校园生活 交流学生:读大学的感觉

参加交流团还有额外收获,张皓齐表示在视像教学下很难认识同学,主要透过讨论区留言沟通,此行扩阔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结识到14位来自不同学系的同学。经过两星期的相处及互相帮助下,15位同学已成为好友,回港后亦有保持联络。萧扬骏亦指跟大学同学一起上课及游历,能加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不是跟外面的游学团,而是跟同学去,令我感觉到原来在学校有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去旅行,找回读大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