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增润学年扩展学习体验 学生远赴波兰援助俄乌战争难民
香港大学医学院特色学习项目“增润学年”,让学生可以在第三学年选择参与海外交流、研究实习、本地或国际的义工服务,7年来累计完成超过270个人道救援服务及470篇研究论文,去年有学生选择到瓦努阿图担任志愿医疗服务岗位、以及到波兰协助受俄乌战争影响的难民,深受启发,对未来志向有更清晰的方向。
瓦努阿图志愿诊所资源紧拙 脑水肿女童因缺麻醉师未能施手术
“医生不单要懂得医学,更应具备不同范畴嘅经验同知识,先会真正帮到病人。”港大医学院三年级学生陈衍桦(Ken),于“增润学年”前往瓦努阿图的志愿医疗诊所提供协助,他表示,小时候对瓦努阿图的印象源自一个移民公司广告,号称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地方,不过,当到达该诊所时,发现只得一部X光机及一部超声波,药物都是靠其他国家捐赠,不少已经过期,基本如电源及热水都得来不易。
陈于当地诊所及急症室服务了三个月,体会到医疗资源的不平等,亦学会在有限资源下应变,但仍不时遇到因缺乏器材而无法医治的无奈个案,如一名患上脑水肿的6岁女童,因没有麻醉师而未能接受手术。不过,陈很欣赏当地人的社区文化,他们习惯自给自足,民族性强而团结,每逢周末都爱与当地小朋友一同玩乐,享受浮潜和钓鱼的乐趣,临别一日,他们更特意烧了一只猪供他享用。“佢哋养猪主要用嚟卖钱,肉类在当地系奢侈品,一年只会食一次,我真系好感动。”陈之后另一个学期则转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修读心理学、运动及营养、西班牙文及印尼文。
为俄乌战争难民付出爱与关怀 决志成为无国界医生
另一名医学院三年级学生陈心竹(Josephine)则到了“Operation Mobilisation(HK)”位于波兰的志愿机构服务,深入难民的居所为受战乱影响的儿童组织活动,如教授他们英语及玩耍,亦会为妇女举办聚会,令他们面对困境时感受被爱及尊重。“难民面对战争已经水深火热,去到一个陌生环境亦会有好多不安,我接触过有个案系小朋友亲眼望住自己父母了结生命……”陈感恩“增润学年”带给她宝贵的经验,回想与一班乌克兰妇女一同煮饺子,即使双方只能靠手机翻译沟通,彼此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完成波兰的行程后,陈再随“望道号”(福音书展船)走访5个国家,深入社区为难民带来希望及关怀,虽距离医科毕业仍有一段时间,但她已决志成为无国界医生、或医生志愿人员,继续帮助身陷险境的病人。
增润学年助学生立定志向 完成目标方可临床学习
港大医学院助理院长(学生福祉及拓展)施恺迪表示,“增润学年”由2018年开始推行,学生必须在第三学年从人道救援、研究实习及增插课程中拣选,完成目标及撰写论文后,才可继续进行来年的临床学习。7年来参与“增润学年”的学生曾涉足逾45个国家,合作院校包括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史丹福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施解释,不少学生都经历过专科选择上的疑惑,故“增润学年”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专长及兴趣,同时亦可在技能上多元发展,扩阔视野,例如Ken便因此完成了一篇有关探讨瓦努阿图市民患糖尿病的论文,造福后人。
研发心脏病新疗法练耐性 赴英深造硕士增实战经验
除了人道救援外,另外2名港大医学院三年级学生吴文洛(Matt)及黄德凯(Samuel),则分别选择了学术研究、以及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修读肌肉骨骼科学及医学工程理学硕士。其中吴留在港大研发“周边动脉疾病”的新型疗法,并创立“香港学生心脏科学会”,筹办夏令营教导中学生心脏科的知识,推动医学教育普及化。吴笑言为期一年的研究中,要每日观察及照顾实验室的白老鼠,不但磨练出超强耐性,更认识到一直致力学术研究的大学教授,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故他亦有意继续朝传承医学技术的方向发展。
黄同学则一直对骨骼医学有浓厚兴趣,故入学初期已决定在“增润学年”修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一年来他到过英国多间知名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包括整形及重建、外科缝合、皮肤移植、神经及肌腱修复、以及手部骨折固定等关键技术。他又与ISEH及英超球会合作,研究足球运动中常见的腿后腱损伤,透过肌电图(EMG)分析北欧式腿屈伸、踢球及短跑等动作,提出改进运动员伤患预防与康复策略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