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浸大国际研讨会|各地专家应邀出席 探讨AI对人文及社会之影响

撰文: 谢德勤
出版:更新:

日前,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为期两日的“人文、社会与数字未来国际研讨会”,并邀请各地专家出席,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如何影响人文和社会的发展。浸大校董会暨咨议会主席陈镇仁博士期望透过今次研讨会,带来创新和影响深远的变革。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吸引全球接近170万名观众透过不同社交平台收看直播。
摄影:苏炜然

浸大致力研究“人文及文化”

近年AI是各行各业的发展大方向,但大家普遍认为此技术大部分情况下只与科技行业相关,甚少能联想到AI原来亦可应用于人文和社会发展之中。浸大近期确立“人文及文化”重点研究领域,而为了贯彻其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策略方向,日前在在孔宪绍慈善基金的支持下,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为期两日的“人文、社会与数字未来国际研讨会”。是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全球学术界、商界、非政府组织和科技界的知名专家,激发香港和区内关于人工智能对人文和社会影响的讨论。

中西观点碰撞出火花

研讨会揭幕礼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以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邓特抗教授出席,并联同浸大校董会暨咨议会主席陈镇仁博士,以及校长卫炳江教授共同担任主礼嘉宾。

孙局长致辞时表示:“香港是中西共融的地方,是展示多角度观点交流的地方。今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中外专家到场,亦能够就AI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促进AI在应用方面的发展。”邓秘书长更是笑言:“AI的用处很多,亦确实很方便,原本今次的致辞我便希望用AI帮我写,但AI不能完美表达我的感受,所以最终亦是由我亲自动笔,而这便是AI的利与弊。”

孙局长认为今次研讨会会能促进AI在应用方面的发展。
邓秘书长以笑言自己曾打算以AI生成今次的致辞,但最终仍选择亲自撰写。

至于陈主席则期望透过今次研讨会,带来创新和影响深远的变革:“浸大致力装备下一代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的使命是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聚首一堂,带来创新和影响深远的变革。今天我们超越学术界限,就著教育、伦理等多个领域,在不同的知识旅程展开讨论。”

陈主席希望能透过不同的讨论,带来创新和影响深远的变革。

卫校长认为研讨会令大家对AI在伦理、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方面带来的挑战和担忧有更多认识。他亦展望能与各界继续探索AI的未知领域:“我相信AI的力量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实现无障碍沟通,并释放所有人的创造力。浸大将会继续培养人才,推动知识发展,以及与社会分享专业知识!”

卫校长在闭幕典礼上,展望能与各界继续探索AI的未知领域。

主讲嘉宾资历深厚 卫校长冀继续探索AI领域

研讨会的主讲嘉宾均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专家,包括2020年一丹奖得主、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丹福大学Cheriton Family教授及物理与教育学荣誉教授Carl Wieman教授;伦敦大学学院教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Wayne Holmes博士;前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主任及Good Tech Advisory行政总裁Kay Firth-Butterfield女士;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兼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法学与AI伦理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田丰先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执行主任 Dagmar Schäfer 教授;香港总商会总裁杨伟添先生;以及匡智会主席、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先生等。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Wayne Holmes博士。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