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treething主理人ChooEe 探讨东南亚潮流文化与香港的渊源

撰文: 张荣熹
出版:更新:

虽然在好些港人眼中,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之都,一切与金融、股市与之相关的业务,才是这里重中之重的行业,才是这颗东方之珠最赖以自豪的光芒,相反时装设计等文化艺术,却一直排除在核心的边缘,可有可无似的。更甚者,即便是热爱潮流文化的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亦仿佛不曾为这里出产过的流行文化而自豪,只仰慕巴黎、东京的丰功伟绩,或慨叹可能被北京、上海所超越,终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惶惶不可终日……那么,香港流行文化在国际之间,当真不曾影响甚至乎改变过甚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透过新加坡潮流权威:Streething主理人ChooEe早前的远渡来港,《一物》就和他来了一趟深度访谈,探索在外国人眼中,香港的潮流地位和意义。

Streething主理人ChooEe。(摄影:黄宝莹)
Streething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潮流网。

对东南人而言 香港才是孕育我们潮流文化的地方 而非东京

首先简述一下ChooEe的背景:他原是本生本长的马来西亚华侨,及后到美国留学,辗转之下来到新加坡发展,其主理的Streething可是新加坡以至整个东南亚首屈一指的潮流单位,Streething既是一个潮流网媒,也是一个创意单位,专门与多个国际品牌合作,以类似顾问的形式,为品牌制定宣传策略和形象包装,New Balance、Converse、Vans等超级品牌,正是ChooEe事业上坚实的合作伙伴,影响力遍及整个东南亚。

Streething不时找来世界各地的时装权威作专访,例如Whiz的下野宏明。(Streething)

问到ChooEe的潮流之路如何炼成,他就自言许多养份其实正是来自香港:

“在十几二十年之前,马拉以至整个东南亚,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潮流工业的,既没有知名的本土品牌,也没有具规模和经验的时装店和媒体,像我这一代70、80后又对时尚潮流有兴趣的人,当年如果要接触潮流文化,购买潮流单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香港取经,购买你们的杂志,甚至飞到这里购物。”

“或许你们会奇怪,当年的东南亚人为何会选择向香港而非日本东京取经?其实原因有很多,一来当年马拉西亚人去许多地方也不方便,例如去日本就需要攞Visa签证,偏偏来香港就免签证;而且机程也轻快得多,马拉乘飞机去香港不过是三数小时,去日本却差不多需要八个钟呢!不要忘记那是一个出国旅游成本高得很的时候,那时要飞到外地,当真殊不容易。”

而且语言阻碍,也是ChooEe认为当年马拉人拾东京而取香港的地方,一来当时日本国民整体的英语水平不佳,二来许多东南亚华侨甚至原居民就晓说广东话:“因为香港的影视文化对东南亚人有着很大影响力,许多人自少就观看TVB长大的,而我就最钟意看周星驰的电影……”

日系时装对ChooEe影响深远,但ChooEe对日本时装的认识,却是来自香港而非日本。(摄影:黄宝莹)
香港影视文化一直深受东南亚人欢迎。
《Amoeba》是当年最影响到东南亚年青人的时装杂志。(网上图片)

“可见马拉人自少就有接触香港媒体的习惯,因此到我步入青年时代,希望了解时装潮流之际,香港的一系列杂志就自然成为我们的不二之选,那是刚刚踏入千禧年的时代,我一本长期追看的杂志,正是黎坚惠主理的《Amoeba》(《MiLK》我也十分喜欢),杂志内介绍的时装品牌和相关历史,很多都是我从前闻所未闻的,正是香港一众时装传媒人,打开了我们的天窗,就如日本潮流杂志在90年代打开你们香港人的天窗一样。”

黎坚惠。

不过ChooEe强调,那是一个互联网未流通,物流也不发达的时代,香港3月推出的杂志,可以要到7、8月才能运送到马拉发售,所以他们追看的“最新”资讯,其实许多时都是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但不打紧,因为当时的时装杂志最重视的不是资讯的快慢,而是文章的可观性和质素,许多采访、报导哪怕是两三年后再次阅读,依旧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种保鲜的效能,是现在许多网媒所不能比拟的事,现在一切都以快速为先。”

按图了解更多

+1
即便来到香港,ChooEe仍然相识满天下。(摄影:黄宝莹)

从iBanking金融人踏上时装人之路

别以为ChooEe自踏足社会一刻起,就以时装传媒为本业,其实在很久之时,他是任职国际投资银行iBanking,这一叫许多香港人趋之若鹜的行业:

“虽然我自少就热爱服装潮流,17、8岁被父亲逼迫到外国留学的时候,也要求到美国芝加哥一带读书,为的就是希望看NBA,亲眼见证Michael Jordan的风采,但我大学的主修科其实是金融,毕业之后也回到东南亚,受聘于投资银行,薪酬方面的确颇为可观,每日也总是穿上靓西装、戴上名表工作去(当时我最喜欢TAG Heuer的手表),表面上叫很多人羡慕,但我内心却一直不满足似的……”

直到一次我和几位iBanker同行去酒吧消遣的时候,刚巧遇上一个Nike举办的Party,看到他们穿上波鞋、Air Jordan那种活跃好动,喜气洋洋的街头形象,那一刻我突然觉悟到这才是我最想过的生活,与其严肃地穿上工整笔挻的西装,原来T-shirt、牛仔裤、波鞋,才是真正属于我的世界。

初创时代的Streething Forum。(Streething)

如是者,ChooEe终于激起雄心,创立Streething,涉足潮流世界:“其实Streething的根源也是和香港有关,那时是一个电脑internet逐渐流行的时代,潮流人接触资讯,慢慢由实际杂志导向到网站和相关Forum,当中有两个我特别喜欢,一个是美国的NikeTalk,另一个则是由香港人H所成立的Kicks Talk,能够接收资讯,又能够彼此分享心得见闻,是Forum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因此成为Streething,就是希望为东南亚的人打造一个属于我们的专属Forum。”

做生意精明外,ChooEe本身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时装人。(Streething)

其实在创立Streething之初,ChooEe一直以Part-time工余时间操作,尚未放弃iBanking的高薪厚职,直至2006年愈做愈起劲之际,东南亚区的Nike就突然出了一笔金钱,邀请他们Streething为品牌旗下的Air Max,举办一个大约五十多人的发布活动,虽然这笔钱的金额并不高昂,却令ChooEe体会到其实靠潮流工业也能够“揾到饭食”,从而启发了他全身投入时装业界的决心:“当然父母知道我想全心搞好Streething而辞职,起初就一定反对了吧!怕我收入会大减,照顾不好自己,不过在我一再坚持之下,他们最后都让了步,给予我数年时间,追逐自己的梦想……”

“可能他们当初也认为我是玩玩下,尝试过后,就会面对现实回归银行世界,谁不知我一‘玩’就是十多年的时光了,哈哈!”

早前为推广990v5,ChooEe就找来HYPEBEAST合作,拍摄一系列990v5造型照。(HYPEBEAST)

为New Balance、Converse制定形象策略 传媒不能够再单纯做传媒

Streething虽然以Forum起家,但网络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这类网上论坛形式亦渐渐热潮不再,幸好ChooEe一向高瞻远瞩,老早就为公司规划出长远发展攻势:“这是一个讲求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传媒人可以身兼数职,由采访、撰文、出镜、剪片都‘一脚踢’,其实一间媒体公司亦然,当单纯做论坛不足够之际,我们就要发展自己的潮流网站;到潮流不再满足读者脾胃,就要发展Facebook和IG社交平台;到单纯做资讯还不够的时候,大家就要去探索更多商业发展可行性与空间,而我们Streething就擅长帮潮流品牌包装形象……”

+4
另一辑与Converse合作的企划,就找来东南亚当地的知名KOL出来,担任模特儿。

承如上文所讲,Streething近年经常和一众潮流品牌合作,为品牌的新产品以至整体形象,制定并执行一连串包装和宣传策略,就以New Balance为例,早前引起全城注目的990v5,其亚太地区的一系列宣传项目(亚太地区包括香港和东南亚诸国),很多重要决策正是由ChooEe以类似顾问的形式提案出来,例如建议各个地区都找上代言人穿上990v5,拍摄广告(香港就找来了Juno),或者亲自找来HYPEBEAST合作,拍摄一系列990v5造型照。这样商业运作貌似简单,但如果没有一个仿如ChooEe一样的老江湖,于背后运筹帷幄,结果就只会事倍功半。

“所以时装传媒人最大的资产,正正是我们的市场触觉和人际网络,我们都时装潮流的先知先觉,对年青人心理的充分掌握,对许多时装品牌而言,都是很值钱的地方,于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科技世代更是如此,因此,只要懂得巧妙地运用他,时装记者、编辑仍然大有作为。”

即使生意经已上了轨道,但ChooEe仍然坚持亲力亲为地做好每一个采访。(摄影:黄宝莹)

“不过有一点我很想强调,就是哪怕现在的传媒,不能够再单纯透过传统的传媒运作模式去生存,但用心去做好每一个内容(当然内容不再单单指文章,也可以是照片,和视像片段),仍然是每名传媒人的基本原则和应有使命。皆因叫人感慨的是,时下愈来愈多媒体,每每为了一时三刻的短视商业利益,而去将内容肤浅化,一片流于片面,只在乎以‘多、快、好、省’的概念去炒作一些农场文出来就了,甚至为求哗众取宠,捏造事实,误导读者也在所不计,这样的手法实在不要得。”

“因此在我心中,哪怕是一个品牌在Streething落了形形式式的广告也好,我也坚持要向自己的良心负责,绝不能为了生意,而将差劣的东西报导成优秀,或者将优质的东西,扭曲成参差的物事,对自己的读者有交代,始终是一个媒体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