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深圳高仿艺术胜地大芬油画村 “街头梵高”们终能进驻美术馆?
还记得第一次去大芬村的时候,小编还是个上高一的美术生,对“中国第一油画村”充满好奇。
当时的大芬村街道杂乱,放眼望去路边堆着各种各样的油画,临街卖画的店舖一间挨着一间。街上小孩玩闹嬉戏,不时有电单车、汽车呼啸而过,掀起一阵尾风…如今已经12年过去,大芬村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大芬村, 一个全是“色彩”的地方
以前的大芬村,最多的不是人,是画、是色彩。无论是摆在商店内外裱装好的油画,还是摊在街边晾晒的新作,甚至窗户、墙壁、台阶、小巷里全都是随性挥就的色彩画。而现在,所有的色彩都集中在商店内外的画上,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了。
村里每间店都有自己的风格,无论大小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油画。以前来大芬村看到最多的就是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自画像》…几乎每一间店都能看到几幅。而现在,画师们自己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风格也不尽相同,每一幅都很有特色。从二三十块一幅的小油画到几百上千甚至更高的大油画都应有尽有,相信你总能选到自己想要的。
很多店铺都能零基础体验油画,画完的作品可以带走,小孩子们坐在店里手上拿着画笔,一笔一笔认真涂抹,脸上洋溢着微笑。村里来来往往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驻足于店前静静欣赏每幅作品,不时发出一两声赞叹。而创造这些画的人,又在哪里呢?
在大芬村,遇见10000名“中国梵高”
在偏僻的巷子里,又是另一幅风景。我一直觉得大芬村的画师们是最贴地的,他们幕天席地,坐在巷子里旁若无人地画画,路过他们身边都会被那种认真的态度所吸引,没有人打扰他们,所有人都安安静静地看著。这也是大芬村独有的魅力之一。
这里的画师们年龄跨度很大,无论是二十岁的年轻人还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每人手上都拿着画笔专心作画,艺术不分国界,同样不分年龄。
正在专注作画的大芬村画师▼
以前学画画的老师告诉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像大芬村里画画的人一样,基本都是临摹名家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作,这样充其量只能叫做“画匠”,而不是“画师”。从前的大芬村或许存在这个问题,就像在纪录片《中国梵高》里,主角赵小勇画了二十年的梵高,但是没有一幅自己的作品。
但是现在,这么多家店看过来,几乎没有雷同的画作,这里画画的人可能也意识到了不能光靠临摹,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已经有资格称作为“画师”了。
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三个画师挤在一间店里画画,仅靠一个风扇降温,空气里充斥着颜料、汗水混合的气味。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他们认真作画的态度值得钦佩。他们或许不是梵高、不是莫奈,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作品,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但是小编转完一圈发现,原先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作画的画师,现在却看不到了。
如今的大芬村,变了…
之前就听说大芬村因为政府规划要改造转型,小编去的时候已经快重新规划完了。街道变得宽敞,干干净净,每间店铺也都收拾得很整齐。以前充斥街边的油画都不见了,道路重新铺过,画上了停车线,也看不到到处穿行的电单车和送货的三轮车了,一切显得井井有条。
但是相比之前,小编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看着空空的街道,我总算明白了,少的是那种鲜活的,充满市井气息的作画氛围;少的是充斥整块墙壁、小巷的浓烈色彩;少的是大芬村以前独有的艺术魅力。
现在的小巷里全都疏疏落落的,那些在巷子里作画的画师不知道何去何从,小编看到一个白衣少女安静的画画,显得有些孤单。还有很多店铺拆了外墙,等待重新建造,于是只能看到一些残留的装饰摆件,述说着旧日的时光。
大芬油画村现况▼
隔着一条街,就是新建的大芬美术馆,从远处看很大气美观,里面展示了很多大芬村画师们创作的作品,不用门票,可以随意参观。场馆内部宽敞明亮,墙壁上展示着一幅接一幅画作,这些画风格各异,表达不同的情感。
场馆二楼展示的作品更多样化,有一个展厅还把画做成了周边产品,感觉更贴地。如果来了大芬村,小编强烈推荐你们到大芬美术馆看看,村里展现不了的艺术作品和创造力全都在这里。
大芬美术馆内部▼
只有看过这些,你才能更了解大芬,了解这些画师们的艺术和他们的努力和追求。虽然现在的大芬不复从前的模样,少了很多艺术气息,但是小编还是建议你们去看看。看看中国的“梵高”们,看看他们的画,看看他们的梦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在城中村里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虽然不是梵高,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展望星空的权利。
【本文获“深圳吃喝玩乐”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szhen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