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KODW】服务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为企业带来颠覆性改革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在传统经济学中,产品(goods)和服务(services)具有明显区别,产品就是实体的,服务就是无形的。但时至今日,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以Airbnb为例,它提供的到底是一间房间(产品)还是体验式消费(服务),大多数人也说不准。

哈佛商学院资深教授Theodore Levitt说过:“没有所谓服务产业这回事,只有某些产业的服务成分,比其他产业的服务成分高一点,事实上所有人都在做服务业。”如果有两家时装店开在隔壁,以同样价钱销售相同款式的衣服,顾客选择走进哪一家店,自然就取决于两家店之间的服务差异。不少企业以往著重产品设计,但近年洞悉到服务的重要性,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因而应运而生,而且变得愈来愈普及。

客人是创新的灵感泉源

Clive Grinyer将以“服务变革:设计数码新体验”为题,于设计“智”识周(KODW)期间举办工作坊,介绍服务设计的核心元素,亦会以不同案例,呈现服务设计正如何为商业和公共机构带来变革。

Clive Grinyer被行内公认为最顶尖服务设计大师之一,2018年被Creative Review选为Creative Leaders 50之一,他与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官Jonathan Ive共同创办设计顾问公司Tangerine,并曾带领巴克莱银行、Orange、三星及思科的企业设计团队,拥有丰富的服务设计经验。Clive表示,传统企业设计服务时,会以企业的角度出发,于是只着眼于服务是否容易执行及营运,但只要转换角度,以顾客身分去审视服务,往往会发现其服务可能存有令人混淆又难用的地方,亦没有清晰指引去帮助顾客使用。因此服务设计就是要“以人为本”,了解客人的想法、观点与期望,“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我发现能真正了解顾客体验的企业不多,只有极少数企业会与顾客倾谈,而我实在对此感到惊讶,客人往往是创新服务的来源,多加沟通及观察他们,理解顾客所需,企业才能为客人带来最佳体验。”

不再是同行竞争的世界

研究机构Nielsen Norman Group对服务设计下了一个定义:服务设计主要由人(People)、资产(Props)和流程(Processes)三个要素所构成,而每一项要素都必须被正确地设计,并且能够相辅相成。

以往企业面对的竞争,往往只是来自同业对手,但今天,创新型经济大行其道,企业面对的挑战已非来自同行,而是颠覆整个行业模式的初创及新经济企业。传统企业要挣扎求存,要花更大的气力,但Clive却认为并非难以达到。Clive的过往经验也显示,服务设计通过一系列原型测试过程(Prototyping),令企业能有效得知哪个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减少了走冤枉路的机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减至最低,变相能为企业节省成本,并且很快达致正面成效。“只要肯踏出第一步,企业文化其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所转变。”

既然要取悦顾客,制造额外价值,服务设计就需要兼顾企业的每一小部分,由市场推广、零售、产品、软件、顾客支援到系统设定都要牵涉入内,务求让顾客由始至终均能感受独一无二的体验。Clive指出近年愈来愈多传统企业如巴克莱银行、莱斯银行、Aviva、Europecar、Telefonica等,甚至公共服务如英国政府Digital Services部门,都利用服务设计满足顾客及市民,受惠的不限于用家,企业员工也因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对工作产生认同感及优越感,令企业逐步迈向成功。

Clive曾任巴克莱银行服务设计总监,为这间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以人为本的服务体验。©Barclays

科技只是服务设计的载体

早前Forrester发表有关服务设计的研究报告,访问来自全球71间服务设计顾问公司,结果高达69%受访公司认为数码科技是服务设计最重要一环,Clive认为数码设计固然重要,但怎样去应用才是重点,虽然数码设计能带动企业发展,但服务设计将企业带到更高层次,为其所有商业业务带来变革,因此不能只着眼于科技及数据,而要有更全盘的考虑。他认为:“今时今日服务设计很难不与数码工具及数据扯上关系,尤其是要设计出从用户感觉出发的服务,必须搜集大量数据,分析用家的行为规律,因此服务设计的确需要科技与数据的配合,两者相辅相成。”

设计“智”识周(KODW)即将来临,《香港01》读者现在只要登入以下网址并于购票时输入优惠码MP3L4R9,即可享有7折优惠。

活动详情:kodw.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