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坚惠逝世十周年 5点道出为何Winifred影响力和启发性仍是最强
【黎坚惠/ Winifred Lai】不经不觉黎坚惠(Winifred) 逝世已十年,仍然获得大家深深怀念。香港有那么多时装人、KOL、influencer,但为何惟独只得Winifred有如此的地位?为什么她的精神能够长存?失去了Winifred,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希腊神话里的缪思(Muse)是专职文艺,负责管理天上人间所有美好的事物给予人们鼓励和灵感的女神。如果香港曾经出现过一位缪思,那大概是已故“时装教母”黎坚惠Winifred Lai。今天(3月11日)是Winifred离开我们十年的日子,她对本地时尚的影响力仍然历久不衰,从以下五个重点,就清楚知道为何香港众多时装人、KOL、influencer,始终没一个能及得上Winifred的高度。
1-Intellectual
首先,她有真才实学。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黎坚惠的文字?最初应该是从早年的Wyman专栏读到吧,到真正读到Winifred的时装文章时,才知道前者虽然都好睇,但后者就是多了一份知识份子的气息。
在她的文字里,除了大部份时装专家都有的基础知识外,更充满了文史哲的深阔高度,尤其是对流行文化的异常丰富的见识,使读者能从一件衣服看到一个世界。
当谈某季Marc Jacobs的LV,她便将灵感——Susan Sontag的"camp"概念——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令人犹如上了一堂后现代美学课,却又完全贴地。这只因她在大学读书时就细读过《Notes on Camp》,并非像一般编辑跟住新闻稿改写出来——有如学者般用脑,却没有老学究的闷气。
对于青少年时代困在以无知为荣的同学之中的我而言,读黎坚惠的文字,让我知道世界很大,有时装,时装背后有文学、电影、音乐等等,使我学懂细味生活、思考问题,从而改写人生。
2-Charisma
有内涵有实力是好,但不足以令Winifred成为“明星级”时装写作人,还有的是卡里斯玛——外型气质上的优势。
后世代最记得黎坚惠的,除了文字,还有她1999年就开始每日自拍的wardrobe diary,是本地 #ootd 的鼻祖。这其实是种非常当代的自恋精神(比00后更00后),她在主编的青春时装杂志《Amoeba》及后来的个人著作,影像和文字上都毫不保留地表达自我,让个人在集体创作中突出。这在本地媒体(尤其是传统的)都不是高层乐见的事,而更难讨好的是受众——凭什么我要看你expose yourself ?
我猜想︰说到底令事情顺理成章的,还是她的个人魅力吧。(这里说的是Charisma,不是说她有几靓,就算是,这里说的“靓”亦不会是1号眼2号鼻那种靓。)
Winifred 有171cm高,可以驾驭欧美时装,行出来有台型有性格,简言之就是photogenic。如果她没有(可能是后天修炼的)独特的气质吸引力,她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不成立,或者至少不会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功。
不相信?可试想换作另一些时装人或传媒人就明白,他/她们也穿上最新时装自拍呀,甚至品味也不坏,但气质不对就是不对。烦请再打开她的《时装时刻》,如此晒冷式的品味大铺陈,假如换上是另一个uncool一点、不够presentable 的人做,整件事都可能错得很,只让人觉得是可笑的自恋狂,而不是一个充满自信判断力的influencer。
3-Whimsical
除了相当可观的presentation 、学识外,不能忽视的还有她Whimsical的性格。Winifred写文章,其实像在说话,她并非很咬文嚼字的那种作者(但不表示没思量过),你很容易就感受到似是她坐在你面前跟你交谈一样,而且是一位懂得很多、不扮高深而且幽默,会跟你谈天文地理历史美容时装戏剧爱情……但总有奇思秒想的姐姐。
她写明星的言行举止风度bitchy得来有分寸︰“Anne Hathaway演技无论多出色,衣著多亮丽,但她一开口以真身说话致谢词,就露出底子,不过她还有真诚,吸血女Kristen Stewart则甚么都没有”不似如其他人都只说门面话,或另一极端的盲目谩骂。她在《Amoeba》要莫文尉倒竖冲拍时装照、在“Channel W”写过“难得的不是情人节,难得的是有情人”……该尖刻时尖刻,但又喜意盎然,使人读来有快感——而快感是如今很多本地所谓文学作家遗忘的重要元素!
4-Spontaneous
另一点令她与一众influencers 有所分别的,是自然(Spontaneous)。基本上做时装人完全不pretentious就假的,但问题是如何拿捏分寸?如何present、expose得来不讨人厌?既是存活在充满浮华、扮晒嘢的时装界,在浮夸高调和低调克制间踩钢线,实在是高难度挑战。Winifred在这方面算是很厉害。且看她的照片,总有一种“慢半拍”的感觉——我的意思是她的照片总不会是执到最靓最完美一刻,不太有如今KOL那种“战斗格”、“杀伤力”,就像是迟了0.05秒按快门拍下,不会很well staged很造作。她表现出的公众形象,却是更“不自觉”的时刻——与她的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5- Inspiring
明显地,她继承了亦舒式的小资产阶级智慧,不但懂得欣赏物质(穿摩登时装、坐头等飞机)和精神生活(读《红楼梦》、张爱玲、Proust、欣赏旧荷里活的老电影)的美好,同时她亦富有对另类选择的实验精神。
在她写“自我再造”三部曲的最终回《天空之镜》里,她经过文化、时装找寻生命真义以后,终于来到新纪元的另类灵修范畴。坦白说,忠实如我都未必能够完全投入她修炼的那个三维之外的宇宙,但她以行动告诉大家她相信凡事有另一种方式处理,且有勇气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捧起过《天空之镜》(尤其是第4部分)读,你很难不受她触动,她将人生心底最深处的创伤和最私密的一面分享,赤裸得难以致信,但却没有伤害到别人(对比何式凝写周耀辉!)
忘了是哪篇《Amoeba》的文章里说的,大意是传媒工作如此underpaid为什么还要坚持,Winifred说是因为感动到人换来无法取代的满足感。不是有句广告口号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吗?事实上,本地时装美艺、时装传媒界有不少人都是因为Winifred的启发而入行,希望为其他人带来真善美。最近某杂志访问W的90后粉丝,即使从未见过她都深受她的影响,从时装出发,但看到的却是一整个天地——这就是最佳佐证,她为无权无势的青少年、同志、女性读者有很强的empowering作用。